某企業主管發現一名叫彼特的職員有些日子精神不集中,致使他所在的環節許多零件不合格。彼特向來表現很好,一直是骨幹成員。主管查明原因,原來彼特的妻子出了車禍,他在家裏不僅要照顧妻子,還要照顧孩子,心情十分壓抑,造成了工作上的差錯。同情歸同情,該主管還是毫不猶豫地解雇了彼特,但又通過個人關係為彼特介紹了一份新的工作,使他離家近,方便照顧家庭,同時工作時間也比較靈活。主管的這一做法不僅沒有讓人感到“惡”,反而更加得到員工的讚賞,大家都認為有這樣一位主管,更應該加倍努力工作,保證產品的質量。
在管人方麵賞罰必須鮮明。從賞罰的心理來說人都有趨利避害之心,古人雲,“夫人情好爵祿而惡刑罰,人君設二者以禦民之誌,而立所欲焉。夫民力盡而爵隨之,功立而賞隨之。人君能使民信於此,如明日月,則並無敵矣”。意思是一般人喜歡獎賞,害怕刑罰,賞罰分明可以使人民士氣大增,而兵力無敵。早在先秦時期韓非就明確指出:“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此後的數千年中,大凡有所作為的政治家,不論是劉邦、曹操,還是李世民、朱元璋,都是深諳此道的高手。
獎賞和懲罰分別是兩麵的強化手段,對某種行為給予肯定或否定,使之得到鞏固、保持或使之逐漸地衰退,這兩種方法是領導者駕馭下屬所不可或缺的。獎賞立足於正向引導,使人自覺地去行動。
對於違反規章製度的人進行懲罰必須照章辦事,該罰的一定罰,該罰多少就罰多少,來不得半點仁慈和寬厚,這是樹立領導者權威的一個必要手段。
曆史上著名的“孫武吳宮教戰”的故事,能很好地說明“賞罰分明”的道理。孫武將300名宮女分成兩隊,規定隊伍要隨著鼓聲前進或後退,亂了隊伍要依條法處治,決不赦免,結果開始時宮女們不按軍令行事,捂著嘴嬉笑,使訓練無法進行,孫武根據嚴明的軍令,將兩隊的隊長斬首,從而使訓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三國時代千古流傳的“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也說明了賞罰分明於軍事戰爭的重要性。
其實,賞罰分明對於各行各業的領導者而言,都是必須遵循的準則。
開玩笑也能解決大問題
高明的領導者說服和批評別人,並不一定總板著麵孔,有時說說笑笑中,就解決了問題,達到了目的。
一般來說,對人進行說服、勸導,應正麵說理,嚴肅認真。但從心理角度考慮,那些固執己見的人,往往不容易接受正麵勸導,與其爭辯,往往弄得雙方麵紅耳赤,不歡而散。
例如,海外某公司的待遇很差,職工苦不堪言。公司領導之所以不肯改善職工待遇,是因為他認為下級職員是些庸才,對公司不夠盡心,工作不努力,且多數人是兼職。當有人拿其他同類公司作對比時,該領導說,他們公司的職員都是專職,不像他的下屬是“雜牌軍”。
有一天,該領導的一位高級職員針對公司員工近來遲到現象逐漸增多一事對他說:“初級職員簡直沒法到公司辦事!”領導問:“原因何在?”這位高級職員說:“坐人力車吧,覺得車費太貴;坐電車吧,又苦於擠不上去,且每月的電車費,也負擔不起。讓他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高級職員歎了口氣,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
領導說:“以步當車,一文不費,而且可以借此鍛煉身體,不是好辦法嗎?”那職員搖了搖頭:“不行,鞋襪走破了,他們買不起新的。我倒有一個辦法,希望領導出一個布告,提倡赤足運動,號召大家赤腳走路上班,問題不就解決了嗎?誰讓他們命運太差,生不逢時!誰讓他們不去想發財的門路,卻要當苦命的職員!他們坐不起電車、人力車,也不能鞋襪整齊地來公司上班,真是活該!”他一麵說,一麵笑,公司領導也不好意思起來,隻得同意改善一下下屬的待遇。
在這裏,該領導采用的方法就是“嬉笑怒罵”。他用責備下屬的語氣,盡情表露他們的苦衷,用反麵的方式表達正麵的意思:公司的待遇太低。在語氣上是“嬉笑”,實質上是“怒罵”,是批評。由於說法比較委婉,不傷對方麵子,對方容易接受。一旦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過失,就會接受勸告,改變行為。
“嬉笑怒罵”要適可而止,不能太露骨,不能過於刺激對方,因為若過分,對方便會產生反感,這樣,勸導說服就會歸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