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在信中這樣寫道:
“我已任命你為波托馬克的陸軍首長。當然,我之所以這麼做,對我來說,有很充足的理由,不過,我認為最好還是讓你知道,在有些事情上,我對你不太滿意。”
我相信你是一名勇敢而戰技純熟的軍人,當然,我十分欣賞你。我同時相信,你不會把政治和你的職業混為一談,你這樣做是對了。你對自己很有信心,如果這不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個性,也必定是極有價值的美德。
有野心,在適當範圍之內,好處多於害處。但我認為,在伯恩塞將軍指揮軍隊期間,你曾表現出你的野心,而盡可能反對他,你那樣做,對國家和一位功勞最大的友軍榮譽軍官來說,是極大的錯誤……政府將盡一切力量來支持你,政府在過去和將來對所有指揮官都是如此支持。我十分害怕你以前帶到軍中來的那些精神:批評長官,不信任長官,現在可能就會報應到你頭上。我將幫助你,盡我一切的力量將之撲滅。
當這種精神盛行於軍隊中的時候,不管是你或拿破侖——如果他又再度複活的話,都無法指揮軍隊。現在你要注意,不可輕率從事。注意,不可輕率,但要以充沛的精力和不眠不休的警覺精神向前推進,把勝利帶回來給我們。
當胡克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反應會如何呢?他一定不會抱怨,而一定是全力以赴,把勝利的捷報傳給總統。
把批評轉換成表揚
中國有句古語叫,法不責眾。當大多數人犯錯誤時,最好的辦法是:表揚對的,震懾錯的,而使大多數錯者及時警醒。
當領導的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大多數人犯錯誤,比如單位開會,大多數人都遲到了。
麵對這種錯誤,你不提出要求,不做批評,會使這種風氣日盛,從而影響單位紀律的嚴肅性;提出批評會得罪多數人,中國有句古話叫“法不責眾”,挨批評的人多了,大家會覺得無動於衷;點誰的名進行批評,誰就會心中不服。“大家都是這樣,又不是我一個,憑什麼單挑我的刺?”大多數人有著共同心理,會覺得你的批評是故意找茬,挑人毛病,與人過不去,說不定還要“觸犯眾怒”。
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聰明的領導會采取表揚少數的辦法來服眾,以達到教育多數人的目的。
比如說,總經理召開工作會議,隻有財務部主任準時到達會場,其他人全部遲到。總經理大為惱火,但他沒有批評任何人,隻是表揚了財務部主任,高度讚揚了他的守時作風。結果其他人都麵帶愧色。
因為遲到的人當中很可能有人有正當理由,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將他們批評一通,那麼有正當理由者必然心中不服,覺得冤枉要申辯。他一申辯,其他人也會紛紛申辯,結果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把大多數人都給得罪了。
其實在場的人誰也不怕批評,因為有這麼多人陪著,又不丟臉,一旦有人申辯,何不跟著起哄?若將“有正當理由的”和“沒有正當理由的”區別對待又不可能。就算你能區分,後者也會惱怒。
所以,表揚少數者是最佳做法,既揚了正,又壓了邪;受表揚者當然高興,對大多數人來說,雖然你含蓄地批評了他們,但並沒人得罪他們,他們一方麵感到羞愧,一方麵還覺得你給他們留麵子,會對你更加感激和服氣。
領導行使批評的手段不可觸犯眾怒。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一旦眾人聯合起來抵製你,曬你的台,那時你的工作就會不順利,處處掣肘,勢必要影響領導力。
給下屬的“毛病”留點空間
每個人都有優長和短缺,領導者和下屬都是如此。所以,如果老盯著下屬的毛病,領導者本身的視角就有了問題。
人非聖賢,多少都會有些小毛病的,領導者千萬別見下屬做錯一件小事就批、就罰,緊抓下屬的小辮子不放。如果在一個組織裏形成這樣一種管理習慣,上下級關係緊張不算,團隊聲譽、形象也不會好。
“我的部屬,腦筋很不靈活,像A君,一件事要講三次,才會去做。”像這類的批評,經常會在領導的談話間出現。有的領導,就喜歡在有事沒事時,褒貶部屬。尤其到了人事考核時,若不盡可能加以挑剔,心裏就著實不好過。
的確,部屬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不過你應該列舉事實,想出最適當的指導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尤其在公司以外的場合,是絕對不能說部屬壞話的。假如你是誠心地想指正他,就應該當麵告訴他,而不要讓別人聽到。否則,你要有心裏準備,部屬將會一個個地棄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