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處理問題的藝術(2)(1 / 3)

雙方因公事而產生矛盾時,“官司”打到你的跟前,因為此時雙方矛盾正處於頂峰,此時你不宜做出評斷。否則雙方定會在你跟前又大吵一頓,讓你也卷入這場“戰爭”,雙方可能由於誰最先說一句話,而爭論不休。

到底是先有雞後有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此時是爭論不出個一二三的。這種細節的問題,也委實難以證明誰是誰非。

不妨倒上兩杯茶,請他們坐下喝完茶讓他們先回去,然後分別了解。

單獨了解時,請他平心靜氣地把事情的始末講述一遍,此時你最好不要插話,更不能急加批評,要著重在淡化事情上下功夫。

事情往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個人所講的當然會有出入,且都有道理,你在一些細節問題上也不必去證明誰說的對。

但是非還是要由你斷定,當你心中有數了,此時盡管黑白已明,也不要公開說誰是誰非,以免進一步影響兩人的感情和形象。假如你公開站在一方這邊,顯然這方覺得有了支持而氣焰大漲,而另一方則會覺得你偏袒一方。

你不妨這麼說:“事情我已經清楚了,雙方完全沒有必要吵得這麼凶,事情過去了就不要再提了。關鍵是你們要從大局出發,以後不記前嫌,精誠合作。”想必經過幾天的冷靜,雙方都有所收斂,你這麼一說,雙方有了台階下,互相道個歉,也就一了百了。

如果純屬私事,你也應該慎重處理,切不可袖手旁觀,因為兩人私事上的矛盾會直接影響到工作,也要分別召見兩人,但和處理公事不同。

對於他們之間的私事,你沒有必要“明察秋毫”,評定誰是誰非,有許多私事是十分微妙的,看似簡單,實則越處理事情越複雜,可能會扯進來很多旁人,事情越鬧越大,定會影響公司的整體工作。

你不妨說:“我不想知道你們之間的那些事,但基於工作我要求你們通力合作,不容許工作受私事影響,希望你們清楚這一點。”

俗話說:“釣魚不在急水灘。”選擇風平浪靜的地方,選擇風和日麗的時間,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的話,可能不但於事無補,說不定自己還會被卷入漩渦。

粗枝大葉的藝術

古語雲,不癡不聾不做阿家翁。當領導的同樣需要這種胸襟,有時裝裝糊塗,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古人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用在領導處理問題上就是“粗枝大葉”的藝術。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領導對部屬非常嚴格,動不動就批評,毫不留情麵。批評部屬,本來是很正常的事,然而觀其效果卻並不理想,反而產生了許多副作用。對於領導的批評,表麵接受內心卻不服氣的部屬有之,因受批評而失去工作熱情的有之,更嚴重的是這些常批評部屬的領導往往被部屬敬而遠之,無形中在彼此間劃出了一條鴻溝,下屬有意見和建議不敢提也不願提,工作都沒有了熱情,致使領導感到工作吃力,部屬感到壓抑,導致整個單位或部門死氣沉沉。出現這樣的局麵,原因就在於領導缺乏“粗枝大葉”的藝術。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部屬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並不奇怪,領導大可不必凡事認真,一看到部屬有些微過失,就以為不得了了,非大動幹戈不可了。實際上在很多時候,領導完全可以采取“粗枝大葉”的方式,對部屬采取寬容的態度,甚至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這方麵,孔子的做法是值得某些領導借鑒的。孔子深知學生子夏看重財物,為人吝嗇,所以寧可冒雨行走也不向他借用遮風擋雨的“蓋”,以免使他為難。他認為隻有多多地容忍人家的短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能長久,這是很有見地的。

但是,我們的某些領導則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喜歡去揭人家的傷疤,哪壺不開提哪壺,自以為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殊不知其所作所為大大傷害了下屬的自尊,不知不覺中拉開了自己與下屬的距離,失去了下屬的信賴,把自己推向孤家寡人的位置上,成為下屬所不歡迎的人。有個別領導更是把挑毛病、抓把柄作為駕馭下屬,體現權威的一種手段,那就更錯誤了。玩弄權術的人終將遭到下屬的唾棄,而且你存心挑毛病,反過來下屬也會刻意挑你的毛病,到頭來你的領導威信掃地還是其次,影響了整個單位或部門事業的發展你更是難辭其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正因為如此,我們的領導幹部才更應學會“粗枝大葉”的藝術,這也符合人性化管理的發展趨勢。你讓人一寸,人敬你三分。一個單位或部門,隻有在這種互相寬容體諒的環境下,相互之間才能建立起一種團結友愛的工作關係,才能形成一種同心同德的工作局麵,也才能真正把事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