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透明度意識
中國社會在傳統上具有“弱明文性”的特點,“潛規則”盛行,信息高度不對稱現象十分普遍。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活動尤其是政企關係中的透明度意識將愈漸強烈。社會的低信任度將被高透明度所抵充和彌補,從而達到以增強透明度來提高自律性和文明度的效果。
(三)非歧視意識
經濟新常態趨向於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新格局。這樣的市場體係應具有主體權利平等、參與機會均等的基本特征。因此,各種身份歧視現象均不符合公正的市場競爭原則。
五、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戰略思維
經濟常態不僅是一種客觀形勢,而且是一種戰略思維和戰略心態。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社會心理會更具戰略平常心,更傾向於長期理性、公共思維和持久耐心。
(一)長期理性,意味著改變短期理性的急功近利心態,以更長遠的眼界和視野來觀察世界、判斷成效和評價政績。在中國已經獲得了巨大的物質成就後,有條件以更長遠的眼界來構想未來的經濟新常態下,就可以平下心來,謀劃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世紀戰略。
(二)公共思維,意味著改變急求小利而不謀大局、重利己而不思利他的狹隘心理。改革原本是全社會的公共事業,為了構建公共製度空間,但如果缺乏公共思維而以局部利益驅動改革,很可能成為狹隘的逐利行為,甚至以操縱“改革”來設租尋租。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實現全麵深化改革的目標,公共思維、大局觀念、社會理性等超越自利動機的社會意識和人類智慧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三)持續耐心。要克服輕淺浮躁、求快貪大、“心態。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增長動力更多依靠全方位的原創性創新,更需要有執著持續和“甘於寂寞”的不懈努力。中國經濟創新驅動力不足最大的障礙不是缺乏資源和技術源泉,而是缺乏持續的耐心。創新型國家需要全民族的持續耐心和長期專注精神。
總之,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進入了以中高速增長、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素質提升和公平分享為主要特征的新的經濟發展階段。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過程中的一個更需要曆史耐心和持續奮鬥的年代。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國家發展將更加體現戰略思維的“平常心態”:長遠眼界、長效目標和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金碚.深化改革基於市場經濟共識[J].社會科學戰線,2014,(11):34-42.
[2]李揚,張曉晶.論“新常態”[R].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研究報告係列,2014.
[3][法]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M].巴曙鬆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金碚.以公平促進效率,以效率實現公平[J].經濟研究,1986,(7):78-81.
[5][美]埃裏希·弗洛姆.占有還是存在[M].楊惠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
作者簡介:何海芝(199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統計學專業2012級本科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