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耐心解惑。在接待過程中,一定要耐心,學會當“聽眾”。不論對方的態度好壞、不管對方有多大的怒氣和怨氣,信訪工作人員首先要當一名忠實的聽眾,認真聽對方所講的每一句話,贏得對方的信任,使對方的怒氣消除,怨氣減輕。如一位退休老大媽,兒女都已成家,老伴去世多年,現一人居住。多次與鄰居發生糾紛,情緒激動,帶著衣服棉被準備去省信訪局上訪。經過兩個多小時的交流、溝通和勸慰,最終她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放棄了越級去省信訪局上訪的想法。
許多來訪人員都是為了谘詢具體的政策而來,因此,信訪工作人員還要學會當“解說員”。要使政策“家喻戶曉”,畢竟需有一個過程,加之,經常會修改舊政策,出台新政策,群眾有時難以弄明白。對於每一位來訪群眾的訴求,如事實清楚、政策明確的,當場答複來訪人。在政策沒吃透之前,千萬不能“拍腦袋”盲目解釋。如有位退職職工的遺孀來谘詢是否享受撫恤待遇和其他相應的待遇。與工會、人力資源處等部門溝通後,立即回複:退職人員去世後,隻發給喪葬費,其配偶不享受其他待遇。所以麵對“帶著疑惑的訴求者”,一定要耐心解疑釋惑。平時還要加強自身學習,多多關注和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法規,做一名合格的“解說員”。
4.真誠辦事。信訪工作要講誠信,不能盲目承諾,有承諾必需兌現,做事要善始善終。對於需要職能部門、單位辦理的信訪件,要迅速轉送到有關職能部門辦理,並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反饋處理結果;對於到期未報結的信訪件,要落實催辦、督辦;信訪件有答複後,及時對信訪人進行回訪。看似簡單的回訪,卻能讓信訪人感覺到我們的重視和真誠。在回訪中,常有信訪人會讚賞我們的工作,即使有時信訪人對答複不滿意,我們誠懇守信的態度,也會讓他們達成諒解和共識。如2011年,浙江省出台了浙人社發[2011]223號文件,《關於進一步解決部分精減退職人員生活困難補助問題的通知》,六十年代回鄉人員紛紛來集團公司谘詢了解相關政策並要求享受待遇。其中自動離職人員不在文件規定範圍之內,還有部份人員資料遺失,無法證明身份,可他們不理解政策,認為隻要是六十年代回鄉人員都應該享受待遇。這部份人員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對政策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我們經過分析認識到:由於來訪人員年齡、學曆、經曆、性格等方麵的差異,對政策的理解會產生偏差,因此在政策解釋上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於是,我們從兩方麵進行解釋:一是六十年代由組織安排的精減退職人員;二是現無經濟收入,生活有困難的精減退職人員。通過多次交流、溝通,去電、去信說明,一些不符合條件不能享受政策待遇的人員,最終都表示了理解。
總之,在新形勢下,要切實增強做好信訪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在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貫徹群眾路線,探索新形勢下信訪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加強學習,加深對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理解,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工作方法,轉變工作作風,著力提高做好信訪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為企業的改革發展打好穩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