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2 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遠離平衡態分析框架(1 / 3)

現實中的高新技術企業集群不是孤立的和處於宏觀靜止狀態的係統,它與外界密切聯係,整個係統時刻隨時間變化;而且內部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非均勻和多樣性的特點,其資源分布、子係統發育程度等方麵都是非平衡,是一種典型的非平衡結構。因此,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自組織需要滿足非平衡相變的機製和條件。即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自組織必須打破原有的平衡,打破分散、封閉和無序,使係統處於遠離平衡的非平衡穩定態。

從平衡態與非平衡態的涵義可知,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遠離平衡態實質上就是集群內部出現分化,整個係統呈現出差異性、多樣性和非均勻性的特點,而且各個組成部分都與外界有密切的聯係並隨時間動態變化。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遠離平衡態意味著係統結構的多樣化和複雜化,以及功能的內部分化和整體強化。那麼,作為一種非平衡的經濟係統。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穩定態如何才能從近平衡態向遠離平衡態過渡,如何判斷集群是否遠離平衡態?這就需要對推動集群遠離平衡態的動力、機製和表征進行討論。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遠離平衡態需要一定的推動力量,通過一定的內部機製起作用,並有特定的表現形式予以顯性化。推動集群遠離平衡的主要力量包括市場需求、技術進步、製度創新三種驅動力;內部機製主要包括競爭、協作及正反饋三種;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遠離平衡態的主要表征是集群內部的專業化及多樣化形態的出現。

(1)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遠離平衡態的動力。耗散結構理論強調利用外界的作用力,引入負熵流以推動係統遠離平衡態。例如,貝納德對流的出現要求通過加熱來形成上下層的溫差,推動係統偏離平衡,進而產生自組織行為。外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遠離平衡態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市場需求;二是科技進步;三是製度創新。這些驅動因素使得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麵對環境的選擇壓力,為遠離平衡態提供了動力。霍蘭(J。H。Holland,2000)在其複雜適應係統(CAS)理論中認為,無論是生物體、神經元、還是公司,任何單個主體的持存都依賴於其他主體提供的環境,係統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是個體不斷適應環境的結果。

一是市場需求。由於消費者日益追求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社會消費需求日益多樣化,產品更新換代加快,生命周期趨短,迫使高新技術企業不得不加快創新步伐,搜索個性化的信息,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與產品。在市場的驅動下,高新技術群體成員的資源和能力不斷發展和調整,集群的內部經分化發育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推動係統對原有穩定態的偏離。換言之,市場需求的變化對集群企業提出新的適應要求,即企業麵臨市場環境的選擇壓力。不同的企業對市場因素的判斷和反應模式存在差異,與市場環境交換的信息、物質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從而造成了企業之間的各種差異。

二是科技進步。當代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展,催生了大量高新技術企業,並且這些企業基於技術創新的要求不斷分化,產生差異。首先,高新技術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如集成電路的發明、DNA重組技術的發明,帶動了一係列相關技術和產品的出現和創新,沿著特定的技術軌道,高新技術企業各有自身的專業定位,形成高新技術企業和相關機構的多種多樣的形態。

三是製度創新。無論是高新技術企業個體還是集群整體,其各子係統、各層次的分化、發育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個性化的活動。人力資本在高新技術產業的諸要素中扮演著最為關鍵的角色,製度創新的核心作用在於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吳敬鏈,2002),進而不斷突破經濟係統固有的各種慣性和平衡態。在等級森嚴、僵化保守的製度安排下,企業個體之間的分化和發育是緩慢的,不明顯的,經濟係統將被“鎖定”在原有的平衡態。故此,製度創新是高新技術集群遠離平衡的驅動力量之一。

(2)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遠離平衡態的機製。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驅動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遠離平衡態,還要依靠競爭、協作和正反饋三種內部機製共同發揮作用,從而對外界輸入的信息和物質進行有效的吸收和配置,為集群引入負熵流。

一是競爭機製。競爭是企業在市場中的基本生存形態。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的競爭包括內部競爭和群間競爭兩種方式。集群內部的競爭直接導致群體的分化和差異。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在多個領域同時展開的。高新技術企業為應對各種競爭,必須對自身的資源及配置資源的能力不斷進行調整,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經營目標、資源和技能組合、競爭戰略及企業文化。而一些在競爭中落敗的企業則被淘汰出局,引起集群內部要素的分解、流動和重新組合。集群綜合競爭的結果使得有關的資源、能力、目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表現出差異性,對原有的穩定態產生偏離。因此,競爭的存在和結果可能造成係統內部或係統之間更大的差異、非均勻性和不平衡性,造就了開放係統遠離平衡態的自組織演化條件(吳彤,2000)。

二是協作機製。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內的協作與聯合體現了係統的整體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協作導致集群進入平衡態和勻質化、單一化。一方麵,集群是由多層次、多側麵組成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麵存在的協作行為,有利於各子係統的產生和發育,子係統的演化正是集群內部結構複雜化和功能分化的結果,也就是集群進一步偏離平衡態。另一方麵,協作是集群內在相關性的表現。這種相關性是基於集群內部成員之間、要素之間的專業化、異質性和互補性而存在的。而且,協作有助於進一步促進專業化。例如,集群內兩家企業從生產鏈條的發包業務的協作中得到了好處(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等),則發包方會利用這種協作關係來提高研究開發效率與質量,進而獲得更多的訂單。而承接方為保住業務,則要不斷培養和提升發包方所關注的技術和能力。由此,協作推動兩家企業朝著互補方麵強化各自優勢,知識、信息、技術、條件的差異化現象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