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非常注意挑選帥才,分別委派一些得力的將帥鎮守邊關,防備北漢、契丹、西夏的侵犯。這些守邊將士的家人在京城的,皇帝都給予優厚待遇。這樣一來,凡守邊的諸臣將領都很富裕,使得他們有錢豢養、招募了一批甘為一死的鬥士,派他們為間諜,竊取敵人的情報。每當敵人侵犯邊境,宋軍必定知其軍情,按計設下埋伏,一舉擊潰敵兵。因此,大宋王朝北麵邊境長年平安無事,而得以騰出手來,盡全力進攻東南諸地,分別攻占了荊、湖、川、廣吳、越等。
李世民尊重下屬
領導給下屬意想不到的噓寒問暖,會使員工格外地興奮,因為他們感到自己得到了領導的關愛,這種非同尋常的關愛會給他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使他終身難忘,從而在以後的日子更加甘心為領導所用。
唐太宗李世民統禦術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麵是對部下的關心愛護和尊重。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和大臣們舉行宴會,會上表演歌頌李世民功德的《七德舞》。有人說,《七德舞》應該加上皇上擒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人的場麵。
李世民說:“這些人也是一時英雄。現在朝臣中許多人過去都是他們的臣子,如果看到他們的屈辱之狀,這些朝臣能不傷心嗎!”李世民從細處著想,照顧了臣僚們的麵子和情緒,可以說是對臣子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麵,李世民都十分關心他的臣子。
貞觀三年,太子李綱腳有病,不能穿鞋走路。李世民賜給他一頂便轎,令太子侍衛抬他到東宮。李世民還詔令皇太子攙扶他上殿,親自拜見,顯得對李綱非常尊重。
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跟隨李世民征伐高麗,李世民令他與李勣為前鋒。到渡過遼河攻克蓋牟城時,遇到敵軍大量湧來,李道宗就率勇士數百騎,直衝敵陣,橫衝直撞。李勣趁機夾擊,敵兵大敗。李世民到來,大加獎賞。李道宗在戰鬥中傷了腳,太宗親自為他針灸,賜他禦膳。
善於對下屬噓寒問暖是李世民領導才能中的重要內容。正是這種才能的力量使李世民能夠“將將”,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持,這也是他能夠取得“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不忘養息
諸葛亮北伐是有長期規劃的,所以采取軍隊更代製度,每到一定時期,從後方調來二成新兵,換回同數老兵,既可新陳代謝,又讓服兵役的人有機會回家休養。
建興九年春二月,孔明複出師伐魏。司馬懿率數萬魏軍迎戰,恰巧遇上蜀軍更代到期,10萬蜀軍中調換二成回鄉,老兵隻有8萬應戰,剛到的2萬新兵,缺乏經驗,作戰實力必然大受影響。
蜀軍將領非常擔心,向諸葛亮建議,要把還鄉的2萬人也暫時留下。可孔明畢竟老謀練達,不肯失信於人,他借機施恩,堅持讓該遺回的兵士按期按例一律準予還鄉。
這話傳開,全軍將士感動,大家覺得為這樣的統帥效力,死也值得。於是,原該回去的,紛紛請求,誌願留下一戰;本應留下的,更加奮戰。在戰場上,大家奮不顧身,以一當十,把人數多過三倍的司馬懿大軍打得落花流水。
唐高宗龍須治病
唐高宗初被立為皇太子時,李勣為掌管東宮庶務的詹事。他是一位立有戰功的人,深得唐高祖、唐太宗的信任。
唐高宗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李勣說:“我兒初立為太子,需要高師輔佐,我將此任委於你,希望你不要推辭。”李勣答應了,從此盡心輔佐唐高宗。
一天,李勣患病,病情很重,太醫為他診脈之後說:“你的病需要用龍須焚燒成灰醫治,否則,無藥可救。”唐太宗聽說後,立刻剪下自己的胡須用火燎成灰後,送給李勣,李勣服下之後馬上就痊愈了。
李勣感激唐太宗的救命之恩,涕淚滿麵,長跪不起。唐太宗將他扶起之後說:“朕將太子托付於你,是考慮很長時間的,除了你,沒有人能擔得此任。你從前既然不負李密,現在也就不會有負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