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一個真正信賴別人的人,一定也會受到大多數人誠心誠意的信賴。畢竟,人是感情的動物,幾乎每個人都有“投桃報李”、“以心換心”的想法。因此,作為領導者,當你麵對下屬的時候,理應樹立信賴他們的觀念,以自己的誠心和人格魅力影響下屬、打動下屬,與下屬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士為知己者死”,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道理。
太史慈的君子之約
三國時期的孫策,十幾歲就統帥千軍萬馬,橫掃江東,為吳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靠的就是對將領的信任,因為他信任屬下,致使屬下死心塌地地為他賣命。
孫策手下有一名勇將叫太史慈,原來是揚州刺史劉繇的屬下,可是劉繇不太信任他,始終不肯重用。有一次,孫策與劉繇交戰。劉繇派太史慈出戰,太史慈與孫策打得棋逢對手、難解難分。二人都摔下馬來肉搏,也沒有分出什麼勝負,雙方都很狼狽。最後還是雙方兵馬上來,把二人分別救了回去,各自罷兵。當時氣得孫策咬牙切齒,說再見到太史慈非要把他生吃了。
後來,在蕪湖山中,孫策用埋伏的計策把太史慈抓獲。他十分讚賞太史慈的武藝,就主動為其鬆綁。太史慈十分感動,表示願意投降。孫策笑問道:“在神亭那次戰鬥中,如果我被你抓住,你能殺害我嗎?”
太史慈不假思索地說:“那可不一定。”
孫策笑了笑,知道太史慈說的是實在話,心裏很高興。
太史慈向孫策說:“我們那邊已是士卒離心,如果四散去了,恐怕不好收複。我想回去把他們都招攏來,投到你的帳下效力,不知道你能不能相信我?”
孫策一聽,站起來謝道:“這正是我的心願呢!我怎麼會不相信。咱們以明天午時為期,到時我在轅門外等你就是了。”太史慈二話沒說,單槍匹馬地走了。不想太史慈一走,眾人都擔心起來。有人對孫策說:“太史慈一去,恐怕不會再回來了。”孫策搖頭道:“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一貫重義氣,絕不會欺騙我的。”
第二天,孫策帶領眾將來到轅門外,把一根竹竿立了起來,對眾人說:“我與太史慈約定是中午相會,你們看著竹竿的日影吧!”剛好,竹竿的影子指到中午的時刻,太史慈領著對方的兵馬匆匆趕了來。
眾人一見,都很吃驚,暗服孫策知人。
此後太史慈跟隨孫策南征北戰,忠心耿耿,為孫策的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直到臨死的時候,太史慈還滿懷深情地說:“孫將軍待我恩重如山,而我卻報答不夠,非常遺憾。”對待屬下,要細心地考察,考察好了,就要給予充分的信任。用人不疑是作為一個領導者最基本的要求。作為領導,整天對下屬疑心重重,誰還敢盡心盡力工作呢?
劉備信趙雲
三國的時候,劉備在當陽長板大敗,隻剩下百餘騎,奔到天明,未見來追敵人,才得歇馬。正淒惶時,忽見糜芳麵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
劉備叱道:“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張飛說:“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劉備說:“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糜芳說:“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
張飛說:“待我親自尋他去,若撞見時,一槍刺死!”劉備說:“休錯疑了,豈不見你二兄誅顏良、文醜之事乎?子龍此去,必有事故。我料子龍必不棄我也。”關於子龍投曹操事,糜芳說是親眼看見,張飛說是因“我等勢窮力盡”,都有據有理,而劉備卻堅信子龍決不叛己。事實證明,劉備確是知人。子龍不是去投曹操,而是去找主母、幼主去了。
子龍的過去,並沒有忠於其主的曆史。在投劉備前,子龍已二易其主。他本是袁紹轄下之人,不久棄紹依托於公孫瓚,後又棄瓚投奔劉備。子龍既在前二易其主,他棄劉備而投操並非不可能,為什麼劉備能如此信子龍不叛己呢?正如劉備所說:“子龍從我於患難”,故認為他決不會去投操。患難見人心,在患難中是最能考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