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第二十四計知錯就改(2)(3 / 3)

當時有個老郎官叫馮唐的,對魏尚遭到如此不公正的處罰心中不服,一心想救出魏尚,苦於沒有機會接近漢文帝。

有一天,漢文帝乘著漂亮的宮車在京城裏漫遊,路過郎暑的時候,看見有個老人在迎接他,一問知道他是馮唐,兩人熱乎地說起話來。

漢文帝在閑聊中知道馮唐的祖先是趙國人,就誇獎起曆史上的趙將李齊如何勇敢。馮唐認為,李齊的驍勇還比不上廉頗、李牧。

文帝歎了一口氣,說:“現在匈奴逞強,屢犯邊塞,如果廉頗、李牧尚在,我以他倆為將,還怕匈奴嗎?”

馮唐見來了機會,趕快要為魏尚說幾句公正話,於是大聲說道:“陛下就是得了廉頗、李牧,也不一定就會重用他們……”魏尚的名字未提到,漢文帝就氣呼呼地起身回宮。馮唐感到很沮喪,魏尚救不出來,自己的厄運卻要降臨了。

不一會兒,宮中派來一個侍臣,把馮唐帶去了。漢文帝和顏悅色地說:“剛才聽了你說的話,我一時生氣回了宮,這是我的不對。

不過,你也得說說我為什麼就一定不能重用廉頗和李牧呢?”馮唐剛被帶進宮殿的時候,是準備受漢文帝處罰的,現在見皇上那副誠心誠意的樣子,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他回答說:“我聽說古時候賢明的君王派遣將帥出征,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親自為將帥推車,並授權給將帥:在行軍作戰中,對軍功的獎勵和處罰,都由將帥們去決定,再向君王報告。就是以前趙國的李牧,在鎮守邊塞的時候,趙王命令規定:邊關的租稅,都由李將軍用來獎勵戰士們,不要向朝廷繳納。可是陛下現在能不能也像當年的趙王那樣信任和器重一個鎮守邊疆的大將呢?舉個例說,雲中太守魏尚在守衛邊疆的時候,他的忠心和才能並不比李牧差,全軍上下都願意為他效力。可是,陛下卻為他報功中敵首相差六個而將他下獄。魏尚的這些過失,同他的功勞相比,算得了什麼呢?所以,我認為陛下即使得了廉頗、李牧,也不一定能重用他們。”漢文帝聽到這裏,懇切地說:“我以前這樣對待魏尚是錯了,你趕快拿了我的命令,到獄中釋放魏尚,讓他官複原職,立即出鎮邊疆。”

匈奴畏懼魏尚,不敢冒犯,邊陲又安定下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領導者敢於露出“廬山真麵目”方為上策。

英國散文作家托馬斯.卡萊爾曾說過:“最大的錯誤,就是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誤。”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過錯會增進自我了解,進而使人產生自信心。有時候領導者要等到自己看見並接受自己所犯的錯,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能力。當領導者肯冒險承認錯誤時,其實這是很安全的一件事。因為領導者借助於承認錯誤而表現更人性化,使別人對你的看法亦較具人性,這樣別人的批評也就少些。

如果頑固地不承認過失,便是將韌性用錯了地方,此即謂“固執不能擇善”。這正是一個最大的缺點。

美國總統尼克鬆在水門事件中的表現,充分表現了固執而不能擇善的個性。他硬要掩飾水門醜聞的內幕,結果欲蓋彌彰,反倒破綻百出,最後讓全國人民及國會議員認為總統說謊欺騙了他們,此時就是想支持他,也感無能為力了。

事情爆發之初,如果尼克鬆肯開誠布公地公布真相,很可能美國人民不會為了這件小事,逼他下台,因為美國曆任總統幾乎都曾幹過這種事,但是沒有一位出過漏子。隻因尼克鬆固執而不能擇善,以致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失敗之路,聞之者能無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