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格魯夫說:“我不在乎別人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給別人留下什麼不好的印象,我也不覺得煩惱。我也不太在乎那些外表的形式,怎麼說話,怎麼交談,這些形式上的東西我也不太在乎,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實質內容。”
才智的力量是無限的,因為才智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強與弱。安迪·格魯夫總是把自己變成一個才智型的商人,所以處處出人意料,高人一等。
由羅伯特·諾伊斯(BobertNoyce)、戈登·摩爾(GordenMoore)和安迪·格魯夫(AndyGrove)於1968年7月18日共同創建的英特爾公司在矽穀成立,從製造微處理器起步,繼而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商。如今它英特爾已發展成一個世界型大公司,業務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有員工78,000多名。1972年,英特爾在馬來西亞開設了亞洲第一家國際封裝工廠,並於1974年擴展到菲律賓。截止到今天,英特爾公司已在亞太區的1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營運機構,有員工17,000多名。公司還在亞太區設立了多家芯片封裝與測試工廠,並在印度和中國成立了研發中心,同時其戰略投資機構-英特爾投資事業部(IntelCapital)已向亞太區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了6億多美元。亞太區對英特爾公司的重要性可謂與日俱增。此外,在2002財年的報告中,英特爾亞太區的收入超過了全球其他任何一個地區。
安迪·格魯夫(AndrowS·Grove)1936年出生於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年幼時經曆過納粹的殘暴統治,1956車逃離祖國,輾轉到達紐約,後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68年入主英特爾公司,1976年成為首席運營官,1987年接任英特爾公司總裁,1997年成為英特爾董事長。格魯夫的信條是——
一、我喜歡直截了當,直來直去,我喜歡有什麼說什麼,我也喜歡別人對我坦誠相待。
二、真正能夠使人變得充滿睿智的,就是麵臨真正危險的時候。
三、我堅信一定要努力工作,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使命,都是通過工作實現的。
四、我覺得誠信,就有點像房子的地基,假如說這個地基比較弱的話,在上麵蓋一個大房子,一旦有風暴就會被吹倒。五、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六、我不在乎別人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給別人留下什麼不好的印象,我也不覺得煩惱。我也不太在乎那些外表的形式,怎麼說話,怎麼交談,這些形式上的東西我也不太在乎,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實質內容。
經營靠的是奇才
格魯夫帶領著英特爾公司平安度過了多次磨難。他曾說過:“在這個行業裏,我有一個規則:要想預見今後10年會發生什麼,就要回顧過去10年中發生的事情。“過去10年中,格魯夫把英特爾變成了也許是技術世界中最為自力更生的公司,在這一過程中,他給英特爾打上了自己不可磨滅的印跡。自從1987年格魯夫接任總裁以來,英特爾公司每年返還給投資者的回報率平均都在44%以上。安迪·格魯夫重新定義了英特爾公司,使之從一個芯片製造商轉變為業界領袖。而今後5年裏,公司麵臨的挑戰更大,因為10倍速時代已經來臨,失敗和成功都將以10倍速的節奏發生。
但比起盈利報告人們似乎更關注在此之前一天宣布的董事會改組方案。1997年5月21日格魯夫將取代高頓·摩爾成為新任董事長(摩爾曾與集成電路的合作發明者羅伯特·諾依斯共同創建了這家公司),盡管這種交替在很大程度上隻是象征性的:摩爾一周將繼續工作3天,格魯夫也將繼續管理那些他已管理了多年的部門。可不管怎樣,改組方案卻清楚地表明了一個事實:安迪·格魯夫已經能獨擋一切了。
要想真正明白這種變動的意義,你至少該知道些英特爾傳奇般的過去。那時有一件事是人所共知的:早在1975年,摩爾就已經清醒地預見到電腦芯片的性能每18個月將提高一倍。執行總裁格魯夫過去10年所做的一切無可辯駁地應證了摩爾的這一“定律”。英特爾不斷為PC製造商們提供最熱門的芯片,使他們能開發出更新更強的PC電腦。那些幸存下來的英特爾的競爭對手們,如超微設備公司(AMD)及Cyrix公司等都隻不過是落選之馬而已。英特爾的微處理器目前被裝進了世界80%以上的PC機。
顯然摩爾提出的並不是條物理定律。分管英特爾微處理器產品的總經理虞有澄稱之為:“一條技術和商業的定律。”現在,摩爾的這一定律仍為電腦行業中一條穩固的供求鏈所驗證:電腦公司和軟件公司(特別是微軟)在開發新功能和新軟件的過程中對芯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英特爾也不斷研製出性能更高的芯片來滿足他們。目前芯片市場走勢良好,利潤可高達60%。英特爾把賺來的錢用來修建新的電腦芯片製造廠(這種工廠目前每座耗資約20億美元),借此為下一輪角逐積蓄能量。“這種趨勢近幾年不會改變,但不一定長久”,虞有澄說道:“這種勢頭最終會停下來。如果人們對高性能芯片不再感興趣,那麼我們在新一輪競爭中將無錢可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