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社會主義勞動者和管理幹部經濟修養的迫切性大大地增加了,這是因為:第一,勞動組織、生產組織和管理工作的規模和形式顯著地擴大了,並且發生了“質”的變化,其結果是大大提高了每個領導幹部對生產資料的使用效益和對勞動成果所承擔的責任;第二,為了充分發揮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潛力,進一步完善各種社會關係,需要不斷地提高覺悟水平、文化程度、技能和經濟知識等;第三,如果個人不是積極主動地參加社會生產活動和經濟活動,那麼,全麵發展個性也就不可能實現。
社會主義建設所積累的全部經驗令人信服地證明,共產主義建設的成就在很多方麵都取決於幹部的思想覺悟水平、經濟修養和文化程度,取決於他們的政治、經濟知識,以及是否善於把這些知識應用於實際工作中去。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建立強大的經濟實力、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和改進生產關係,正在促使整個社會共同解決每個部門、每個地區、每個勞動集體,甚至每個工作崗位在發展經濟中的關鍵性問題。
眾所周知,社會生產的職業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很多從事繁重的、非機械化手工勞動的職業消失了;出現了一些需要智力職能的新職業。這樣,就改變了知識、技能的社會、經濟意義和作用,而不斷擴大的經濟和技術知識,則構成了新職業技能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對領導幹部提出很高的要求。因為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正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勞動人民的社會政治積極性和勞動積極性不斷提高,勞動內容正在改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界限消失的進程正在加快,越來越多的勞動人民參與生產和社會的管理工作,轉變為獨立經濟核算的勞動集體(從生產班組到整個行業、部門)正在增加,經濟試驗的吸引力不斷提高,先進的經營經驗正在不斷地積累和推廣應用,所有這些都對領導幹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於上述情況,有充分的理由提出確定經濟價值總和的問題。經濟價值總和包括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過去和現在創造的價值。它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經濟關係的成熟程度、社會勞動分工水平、經營管理的形式和方法等。經濟科學的價值包括經濟理論、經濟思想、經濟觀點和知識;而經濟教育的價值則包括人的經濟素質和行為準則等。
領導千部經濟素質和行為準則包括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組織性、紀律性、革新精神、集體主義、共產主義勞動態度和愛護社會主義財產。個別領導幹部也有些不好的經濟素質,例如,不注意經濟效益、缺乏紀律性、浪費、損公肥私、盜竊等。當然,不能把這些看做是行為的準則,因為它們有損於經濟價值。
社會經濟生活各個領域中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及其效果,構成了社會經濟修養內容的基礎。
如前所述,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發展是互相聯係、不可分割的。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則是培養蘇聯人民精神麵貌的基礎,是培養他們的共產主義道德、共產主義覺悟的基礎。生產的發展,這同時就意味著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從事勞動的人本身的發展,意味著他們生產經驗的積累,新的經濟、科學技術知識的積累,新的經營管理技能的積累。
在分析管理幹部的經濟修養時,可以單獨列出這個概念的一些特點:經濟思維能力、經濟知識、經濟思想、經濟素養。
蘇聯報刊曾多次提出過經濟思維的形成問題。大多數專家認為,經濟思維的形成就是經濟生活的規律和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於其範疇、概念、判斷、推理中的必要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思維的形成和發展,是使經濟效能的作用達到科學水平的積極過程,是使所有活動領域的理論更加緊密地結合實際的過程。具有發達的經濟思維能力對管理工作人員來說是特別重要的。發達的經濟思維能力能使管理幹部,在深刻地認識經濟過程實質和了解、領會經濟現象,經濟概念及範疇的基礎上,以適當的方式來評價經濟形勢,並且為達到生產方麵的既定目的而做出最佳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