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善於引導:培養鼓勵的好習慣(1 / 3)

員工為什麼不聽你的

領導要帶領、引導員工共同把事情做到、做好。

在領導的職責之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向你的員工提出要求,讓他們去把一些工作做好。要當好領導,除了不能“瞎指揮”,也就是你所提的要求必須“合理”之外,最重要的莫過於“說話有人聽”了。

要做到“說話有人聽”並非易事。因為對人不能像對機器一樣,用按電鈕的方式操縱,所以當你提出要求時,員工的反應可能是:“我為什麼要聽你的?”或者當你對員工的不當行為作出了評價之後,員工即抱著“走自己的路,讓你去說吧”的態度;甚至當你運用賞罰大權時,員工卻表示:“不稀罕你的獎賞,不在乎你的懲罰。”遇到這些情況,你該怎麼辦?這是每一個領導者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種關於“態度轉變”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的態度從“拒絕”轉變為“接受”一般要經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依從”,第二個階段是“認同”,第三個階段是“內化”。

“依從”,是指一個人出於對賞罰的考慮(即單純地為了得到獎賞,或純粹是為了避免懲罰),而違心地接受那些他原本不願意接受的外來要求。

“認同”,是指一個人因為對提出要求的那個人有好感,願意與他保持一致;或與提出要求的那個人有著良好的關係,認為應該與他保持一致,所以才接受他所提出的要求。

“內化”,是指“外部的”要求已經轉化為“內在的”要求,即別人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已經轉化為自己的、自覺的要求。

“依從”是一種很勉強的“接受”,而且很可能是“陽奉陰違”的“接受”;“認同”實際是並不是對你所提出的那些“要求”的接受,而隻是對你“這個人”的接受;隻有到達“內化”階段,才真正是對你所提出的那些要求的接受。

當員工由於“依從”而接受領導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時,他們認的是“權”;當員工由於“認同”而接受領導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時,他們認的是“人”;當員工由於“內化”而接受領導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時,他們認的是“理”。

作為一名領導者,你究竟依賴什麼去做好領導工作,靠什麼來保證“說話有人聽”呢?是靠賞罰、靠關係,還是靠自覺?

靠賞罰,讓員工認“權”,隻是一種低層次的管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員工“聽話”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而是靠賞罰來維持的。一旦你手裏沒有了“賞罰權”,他們就不會再“聽你的”。特別重要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員工一旦離開了你嚴密的監督,那他可能就不會按照你提出的要求去做了。

靠關係,讓員工認你這個“人”,顯然要比他們隻是認你手中的“權”好得多,但這也隻能是一種中等水平的管理。

隻有當員工能夠認“理”,能夠自覺地接受正確的東西,抵製錯誤的東西,管理工作才真正算是達到一個高的層次。

能讓員工“內化”你的要求,讓他“認理”,讓他“自覺”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當然最好不過了,但是這並不像說起來那麼簡單。

假如你是一位新上任的領導,你的員工對你還不夠了解,還談不上與你有多好的關係,並且他們還做不到“自覺”時,那你就隻能靠賞罰了。隻要你賞罰分明,並充分尊重員工,那你可能很快就會“打開局麵”,樹立起良好的個人形象,贏得大部分員工的“認同”。到了這個時候,你就可能會少靠“賞罰”而多靠“關係”了。

管理的一半是培養人

認真推敲起來,“培養”、“管理”等詞語的含義都不是很明確。

比如,當有人這樣問你:“你在管人(培養人)嗎?”你既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在管人(培養人)”,也可以回答“沒有培養”。可見“培養”一詞是如此含糊。如果不了解管人、培養人的真諦——不懂得怎麼才是培養、怎麼管好人,當然也就無所謂管理行為和培養的行動。

培養的最終目標在於使一個人具備企業人或社會人的成熟程度。對實際從事這種培養工作的人來說,應掌握這樣一個簡明定義:“所謂培養,即促使對方發生變化。”

在通常的情況下,人們會很讚賞這種斷然的見解。可以說,這是從培養的結果來解釋培養的見解,因為不管付出多大努力,隻要對方毫無變化——沒有實現使其改變的目標,就等於沒被培養。

這裏所說的“促其發生變化”,當然是指使人不管是作為社會人或企業人,都能向著更好的方向轉變。轉變的要點大體分為三個方麵。

(1)糾正其怪癖

主動接近屬下或晚輩,改變他們身上的不良習氣和行為習慣,直到令人滿意為止。諸如不懂交際、不善配合、忽視彙報等,假如對這些怪癖不管,不僅會影響群體的工作效率和信用,也會使本人失去周圍人的信賴。

(2)提高其新的能力

今天不是昨天的簡單複歸,明天也不是今天的平庸延伸。過去做不到的事,現在應該努力爭取做到,要使屬下逐年提高這種能力。大家的工薪年年在遞增,加上誰都有向上的進取心,所以全體員工年年都應該提高新的能力。衡量一個人是否掌握了新的能力,判斷標準體現在兩方麵:自認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是從領導者的角度來觀察、評價,看一個人是否對工作樹立起必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