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我們發達的時候,一定要想著那些生活不如我們的人,那時你就不會再貪婪無止境,反而會心懷感恩,懂得知足,想著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李嘉誠就總是心懷這樣的感恩:“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是隻為了自己。為了公司,為了股東,也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
所謂儒商,即深受儒家不朽的道德思想、經濟思想的影響,並將其貫徹於實踐之中的商人,將儒家思想與自己的經營方式及經營策略相結合的商人。李嘉誠就是這些儒商中的優秀代表。李嘉誠深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響,注意培養自己真誠、負責、善良的品性。他說:“無論是作為一個人,還是作為一個商人,道德始終是第一位的。我能有今天的成績,都是一種個人道德乃至社會道德規範的結果。”
12歲時,李嘉誠便不得不輟學到社會打拚,為了承擔起養家的重任,他更是深刻體會到知識和健康的重要性。多年以來,李嘉誠對健康甚是珍視。在他看來,幫助那些弱勢群體使他們能更好地生活是人生中十分有意義的事情。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教育和醫療是必不可少的。他說:“我對教育和醫療的支持,將超越生命的極限。”
李嘉誠一直以來十分熱心於醫療和助殘事業。由李嘉誠基金會資助 2億港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推行的“長江新裏程”計劃,已經使得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從中受益。這其中有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低視力者配上了助視器,失聰兒童參加了語言訓練。他還在全國各省市和自治區設立了專門的殘疾人士的綜合服務設施,並開展了智障兒童和小兒麻痹症的預防治療與康複服務。李嘉誠曾動情地說:“我目睹祖國之高速進步,在四個現代化政策之推動下,一切欣欣向榮,深感雀躍。支援國家建設,報效桑梓,此乃本人畢生奮鬥之宗旨也。”
在李嘉誠看來,一個人的一生非常短暫,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而在於他幹了什麼,他為社會和人民付出了什麼。李嘉誠在回憶過去的經商經曆時說:“過去的工作,滄海桑田,但我始終堅持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即公平、正直、真誠、同情心,憑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顧,循正途爭取到一定的成就,我相信,我已創立的一定能繼續發揚;我希望,財富的能力可以有係統地發揮。我們要同心協力,積極、真誠、決心,在這個世上散播最好的種子,並肩建立一個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會,亦為經濟、教育及醫療做出貢獻;希望大家抱慷慨寬容的胸懷,打造奉獻的文化,實現我們人生最有意義的目標,為我們心愛的民族和人類創造繁榮和幸福。”
盛迎生,有人說他是私營企業家,有人說他是儒雅商人,更多的人則說他是一個大善人。他一直推崇為商者德,他長期關心、資
助殘疾人,資助農村困難小學。盛迎生有一顆善心,這與他剛參加工作後接觸到的群體有關。1990年,他被任命為鳩江區民政福利工廠廠長。由於是福利工廠,作為廠長的他需要整天與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打交道,不僅使他對這個特殊群體多了一層了解和理解,更多了一分關心和嗬護。
一次,盛迎生帶著 3名肢體上有殘疾的職工到外地出差。途中,在一個縣城的飯店吃飯時,鄰座的客戶用刁鑽刻薄的言語諷刺、嘲笑 3名職工,引起 3名職工的強烈不滿,以致 3名職工與對方發生了言語衝突。對方倚仗自己是健康人,首先動手對 3名職工進行攻擊。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怒斥對方:“你們這些健康人怎麼能動手毆打殘疾人?你們如果打傷了他們,不僅是一種違法行為,也是一種毫無廉恥、不講道德的行為!”在他的正義言辭下,對方灰溜溜地離開了。
在工作中,充分關注弱勢群體,盡量去尊重乃至包容殘疾人,讓他們心理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滿足。為商者德、為商者誠、為商者善,這是盛迎生的理念和行動的寫照,更是他對江城新儒商思想精髓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