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越大的人,責任也就越大
有些人雖然知名度很高,占有財富也比較多,但其名聲卻成了沽名釣譽的代名詞,而李嘉誠看重的名譽卻是社會對自己的美譽度。李嘉誠說:“我們捐出的錢,和國家所需要的數目相差還很大,但希望小小的貢獻能起一點好作用。”
一個人出名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名聲也是有好有壞。其實,如果一個人生意越成功、規模越大,那他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多,因為他比別人更有能力去承擔責任。現在社會中,很多人會把承擔社會責任當成一種負擔。殊不知,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恰恰是對能力和價值的肯定。
原國家主席江澤民曾經這樣讚歎,李嘉誠是一個愛國者。這無疑是一個極高的評價。事實上,李嘉誠不僅是一個有強烈責任感的愛國者,而且是一位廣施恩德的慈善家,他不僅在商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成就越大,自己所該承擔的責任也越大的道理,在公益事業上也做出了足以流芳千古的貢獻。
有的人以為富有就是物質上的財富,其實,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一個企業家拚搏的動力最重要的應該是來自於肩負社會責任,來自於為社會、公眾多做貢獻,來自於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在這一點上,李嘉誠就做得非常好,他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投資捐助的公益醫院、希望小學以及扶貧救災,不計其數。這種責任感,成為一種聲譽,被廣泛傳播和傳頌,幫助李嘉誠拓展了發展空間。李嘉誠認為,作為一個有使命感的企業家,應該努力堅持走一條正途,這樣才能把事業做大,才能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可。
李嘉誠對大陸的捐助曆史可以追溯到 1978年。那時,李嘉誠在自己的家鄉潮州捐資建造了 9幢群眾公寓。更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他獨資捐錢興建了汕頭大學。李嘉誠在內地和香港捐善款、做善事不勝枚舉,更是有口皆碑,還有很多巨款是以匿名形式捐出的。因此,1981年他被香港市民評選為1980年度香港“風雲人物”。而李嘉誠不論捐贈多少善款,往往會對公眾或傳媒說一席愛國愛港、利國利民的話,感人肺腑。
事業上的成功使得李嘉誠有更多的能力和條件來實現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勇於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是大愛,是愛人類,是對生命意義更深層次的領悟,是一種精神上更為豐富的成就感。從眾多商人成功與失敗的曆程中總結發現,主導那些最後走向失敗的心理因素,是許多中國人共同的心理痼疾。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想明白“我為什麼要做生意”這個問題。不可否認,做生意是為了獲得更多財富,實現個人價值。但是,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還必須確立一種更崇高的使命感,把對商業的理解和追求與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社會以及存在其中的人結合起來,用做事業的心去做生意。這樣才能做久,更有成就感。
李嘉誠積極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每次國家有困難及需要幫助的時候,他都會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四川地震災害牽動港人的心,其中李嘉誠向四川地震災區累計捐款額達 1.3億元。同時,為了北京 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李嘉誠家族向北京奧運捐款也達 1億元人民幣。
從李嘉誠的眾多事例,我們可以看出,李嘉誠無論在支持國家經濟建設上,還是社會慈善公益和科學教育等方麵,所付出的資金和心血都超過我們的想象。無論是四川賑災,還是北京奧運會的美妙水立方,無不體現出李嘉誠的獨特品格——熱愛祖國而知恩圖報。
從一個人的社會屬性來看,一個人在社會中相比於其他人,在任何一個領域有超越其他人的卓越能力,那麼他的社會責任也就擔負得越來越多,從這方麵看,他們就是因為有這個能力所以主動承擔了這個社會責任。當然,也有一些在某些領域比較成功的人士並不會主動地去承擔這些社會責任,但他在自己的領域裏承擔了更多更重的責任。將自己應該做好的事情更好地完成,也是對社會做出貢獻。
關注弱勢群體,做一個儒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