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好名聲是永久的財富(1)(3 / 3)

李嘉誠十分珍視聲譽與承諾,14歲其父去世時,他對父親做出承諾:“我們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從此便拚盡全力工作及自學,這種一諾千金的品格,延伸到他的整個人生中。

早年,李嘉誠的塑膠廠成立不久,曾有一位外商想要向李嘉誠訂一大批貨。不過,對方要求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廠家做擔保才能合作。這對沒有任何背景、白手起家的李嘉誠來說,絕對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李嘉誠隻能硬著頭皮,上門求人為自己擔保,但最後磨破了嘴皮子,還是一無所獲。眼看生意要泡湯了,他隻得對外商說出實話。

外商聽到李嘉誠的如實相告,被他的誠實打動了:“說實話,我本來不打算做這筆生意了,但是你的坦誠讓我很欣慰。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誠實君子。誠信乃做人之道,也是經營之本。所以,我相信你,願意和你簽合約,因為你就是最好的擔保。”

不料,李嘉誠卻拒絕了對方的好意,他說:“您這麼信任我,我非常感激!可是,因為我們現在還是創業初期,資金有限,確實無法完成您這麼多的訂單。所以,我還是得遺憾地說,不能跟您簽約。”

這極富戲劇性的變化,讓外商大為感慨,他沒有想到,在“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的商場裏,還有像李嘉誠這樣的誠實正直之人。於是,外商當即決定,即使冒再大的風險,也要與這位誠實做人、品德過人的年輕人合作一次。最後,外商預付貨款,幫助李嘉誠做成了這筆大買賣。

商人要以忠厚為本,隻有對人誠懇才能給人以信任感,才能建立起長久的買賣關係,方能賺到更多的錢。一個成功的商人必定是君子,而不是小人。那些表麵上看起來鬼靈精怪的人,是不適合經商的;就算是經商有了點成果,也不過隻能騙別人一些小錢而已,終究還是得不到別人和社會的信任。

經商活動錯綜複雜,在每一筆生意裏麵,都包含許多社會關係和社會人脈,有許多關口不是輕而易舉就能通過的,需要生意人運用技巧去打通關係,攻克挑戰。實際上,這就是“信任”、“信用”的問題,你有好人緣,贏得了別人的信任,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經商就是經營關係。

誠信是生意之本。一個冬天的上午,一名青年來到一家店內買了五條卷煙和兩箱飲料,看起來有什麼要緊事要辦。由於當天顧客較多,店主也比較匆忙,在找錢時,竟少找人家 40元,等店主追出來時,人家已經開車走了。直到晚上關門,店主還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最後還是她的店員提醒,讓她回憶一下那青年的穿著打扮、說話口音等,這使她想起來:這個青年看上去有 30歲出頭,語速較快,像是南方人。店主怕記不住,趕緊拿筆把這些記錄下來,希望有一天能再碰到這個青年,好退錢給人家。

過了一周,這個青年終於又來到店裏,還是那身打扮。他一進門店主就認了出來。當店主把上次的事情說明並把 40元錢退還給他時,他十分感動。青年還告訴店主,他在城裏包了一個大工程,手下也有 6個小公司,全都在附近,有幾百個工人呢!他臨走時,要了店主的電話號碼,並態度誠懇地表示,一定要把他公司的職員都介紹到店主這裏,公司日常的業務招待用煙和酒也全定在這家店。

這個故事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生意大小,無論事情大小,隻有做到了誠實守信,才能贏得客戶,經營路子才能越走越寬。古往今來,很多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將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經商如果不講誠信,就喪失了商人的信用和人格,事業也必定曇花一現。

財富永遠跟隨著道義的腳步

財富跟著道義走才能做大生意,這是經商的上乘境界。真誠待人,救人於危難之中,不但能贏得人緣,還能樹立信譽及聲望。李嘉誠認為,做人重於經商,以誠待人方能成大事。李嘉誠無論做小事還是做大事,都非常注重道義,不做虧心事,不做損害他人利益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