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以蛇吞象擴張模式的企業家,以香港超人李嘉誠最為著名,在李嘉誠經營企業的數十年中,他利用以小搏大的方法大打收購之戰,終於實現了建立龐大的跨國集團的夢想。20世紀 70年代的和記黃埔,由英資四大家族之一的祈德尊爵士掌舵,公司從事碼頭倉儲、貿易和零售業務。由於祈德尊在本港及海外大撒金錢,過度投資於眼花繚亂的項目,1973年遇到石油危機,股市大跌,和記黃埔陷入財政危機,挨至 1975年時,大股東祈德尊家族隻好出讓其 33.5%股權與大債主彙豐銀行,以換取注資 1.5億來救亡。和黃的困境,使李嘉誠看到了潛在的巨大商機。
著名的“美資永高公司收購戰”,以其力挫群雄,擊敗香港置地房地產公司,購得中區新地王的兩次戰役,成為使香港英資、外資驚詫不已而使中資興奮不已的熱門話題。開創了以蛇吞象的先河。
彙豐手頭上這批股票,最終要找個好人家接手,得到彙豐銀行垂青者,就可主宰資產 60億元的商業帝國。李嘉誠通過努力,終於使彙豐銀行決定轉手於他。1979年,彙豐銀行以每股 7.1元代價,把手頭和記黃埔股份讓給長江,隻要求長江實業先付交易的兩成(即 6.4億),餘數可延遲兩年支付。以長江實業當時總資產不到 7億元來說,這是名副其實的以蛇吞象。兩年後,李嘉誠正式入主和記黃埔,當時旗下兩家上市公司市值均是全港五大。同年《遠東經濟評論》就把李嘉誠稱為香港的超人,並以卡通人物為封麵,自此李超人便成為李嘉誠的代稱。1999年,其次子李澤楷旗下盈科數碼動力以僅 2063億港元的資金並購市值為 3140億港元的香港電訊,再次創造了“以蛇吞象”的奇跡,遂成名震企業江湖的“小超人”。
李嘉誠不但控得和記黃埔,還做到兵不血刃便贏得這場香港開埠以來特大戰役的勝利,真是令人歎服。其實,吞下龐大的“象”,對於“蛇”而言畢竟是一件極富膽量且屬於高危性質的事情,一旦自己的“腸胃”運轉不好,消化不良是肯定的,所以為了真正實現成功的“蛇吞象”,為了實現“大象”的增值,企業一定要盡力暢通腸胃,增強消化能力。如果“蛇”吞“大象”僅僅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相對廉價的資產,必須考慮到,這些資產的持有過程本身也有相當成本,如果不能使吞下的“大象”增值,甚至由於你的消化能力不足而導致實質性的損失,那不久以後,以小搏大收獲的成果就會變成“燙手山芋”,企業必然變得難以為繼。換句話說,在壯著膽子暴飲暴食一頓之後,“蛇”企業不僅要讓“大象”與自己的身體順利融為一體,而且必須讓其釋放出更多的營養和能量,否則就意味著消化不良,這次“冒險”就是失敗的。雖然“蛇吞大象”總被人津津樂道,但真正能做到“吞下”之後還能讓“大象”增值、讓消化係統正常運轉的人還真是不多。
真正的商人,要懂得善於借勢、造勢。商界流傳著一句話:三流公司做事,二流公司做市,一流公司做勢。做生意,最聰明的手段就是在市場中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商業的本質就是“營勢”、“謀勢”。善於謀勢的商人,才能執市場之牛耳,花小錢辦大事。
讓金錢快速運轉,靜止的財富會逐漸減少
錢放在那裏,不會增值還很有可能會縮水,隻有用錢去“生”錢,才能真正實現它的價值,也可以為自己賺取更多的財富。李嘉誠曾說:買“橙”(即 Orange公司)與賣“橙”,多年來做生意以這次最為驕傲。買“橙”與賣“橙”是李嘉誠平生最得意,也是獲利最大的一宗投資案。真正的商人是絕對不會讓手中的金錢靜止下來的,一旦靜止下來就意味著他們在停止的時間內失去大量的財富,他們會讓錢快速有序地轉起來,以形成穩健的資金鏈,這樣公司的運營狀況才算良好,不斷為公司創造財富。
早在 1996年,和記黃埔集團投資 84億港元組建了 Orange移動電話公司,加上其他移動電話業務,和記黃埔公司建立了強大的移動通信王國。1999年 10月,李嘉誠僅用了 6天的談判時間,就將和記黃埔公司擁有的 Orange公司 44.81%的股權賣給了德國的電信巨頭曼內斯曼公司,而這時正是移動通信業務炙手可熱之際。這樁交易成為當時香港最具有轟動效應的財經新聞,也成為全球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