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難理解,員工是“經濟人”,薪酬是員工獲取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保證。員工通過努力得到豐厚的物質獎勵,不但直觀地體現了其價值,更能從根本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反之,在一個企業裏,員工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並取得出色的業績後,沒有引起領導的重視,沒有得到期望的特別獎勵,得到的報酬和其他業績平平的員工相同,那無疑是令人沮喪的。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及時改善,久而久之,業績優秀的員工就會變得麻木或不以為然,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將慢慢消失殆盡,最終,損失最大的還是企業本身。
李嘉誠認為,過去中國人做生意,不樂於給員工太多薪水,因為擔心他們有了積蓄,便向外闖,開拓個人事業。這種擔心也是人之常情,不過它隻適合經營家庭式的小型企業。如果經營大企業,帶領一大批團隊成員,就要考慮其他留住人心的有效方法了。
在人才使用中推行競爭機製沒有錯,問題是在物質激勵上不能過於吝嗇,讓員工失去對物質激勵的渴望。顯然,站在員工角度考慮他們的需求,理解他們的追求,並滿足這種需求,是李嘉誠留住人心,進而留住人的簡單操作手法。也就是說,想讓員工踏踏實實工作,一定要給予他們某些東西,這就是“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智慧。說得通俗一點,留住員工沒有什麼訣竅,重要的是注意滿足他們的利益,對他們慷慨一些、大方一點兒。
讓出一時利益,可以給你換來無形資本
世上的錢債易還,人情債難還。金錢的債務無論多少都有個數目,而感情的債務卻無法用冰冷的數字來衡量。所以,無論是交朋友還是做生意,都要學會從情感投資著手,雖然短時間裏不見得有多少回報,但長遠來看,這種投資肯定比股票的投資收益要大。如果你能悟透其中的奧秘,不失時機地付出自己的感情,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李嘉誠說:“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己舍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人不會有朋友,這是小的時候我母親就告訴我的道理,經商也是這樣。”李嘉誠總是在買賣中留下人情債,在生意場上做感情投資。
李嘉誠經常向人談起他當年做生意時的一段經曆,說明隻要以市場信息為依據,做生意要不怕吃虧,一時吃虧,長遠來看卻往往有利。
李嘉誠 22歲時開始自立門戶做生意。有一家貿易公司曾向他訂購一批玩具輸往外國。當時貨物已卸船付運,可以向對方收取貨款時,貿易公司的負責人來電通知,說外國買家因財政問題,無法收貨,但貿易公司願意賠償損失。李嘉誠根據對市場行情的分析,認為這批玩具很有市場,不愁買家。因此沒有接受這家貿易公司的賠償,目的是建立一個相互信任的關係,以期今後有合作的機會。
當李嘉誠轉型做塑料花時,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一位美國商人找到李嘉誠,說經某貿易公司負責人的推薦,認為李嘉誠的工廠是全香港規模最大的塑料花廠,希望能夠與李嘉誠合作。李嘉誠後來才知道,那位貿易公司的負責人認識這位美國商人,並在這位美國商人的麵前說盡了李嘉誠的好話,說他是一位完全值得信任的生意夥伴。這位美國商人最後同李嘉誠訂了 6個月的訂單,日後又成為永久客戶,他們所需要的塑料花逐漸全部都由李嘉誠供應,使李嘉誠的塑料業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