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做生意,要學會不斷地創造市場需求。一味地等待隻會丟失市場,隻有引導與開導才會有新市場。“迎合市場,追隨市場,善於創造市場需求”是做商人賺錢必備的基本功。俗說話,“懂哪行,做哪行”。一個生意人必須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特別了解,而且要深入了解,力爭使自己成為這一行的行家。有了成功的專業經驗,就可以進入其他行業,把生意做大,或者投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當然,這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經商境界了。
1904年,阿馬迪·賈尼尼在美國舊金山成立了一家名為意大利銀行的小銀行。就是這家銀行,賈尼尼在其有生之年把它迅速建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探求其中成功秘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賈尼尼平民化的經營管理理念。與當時絕大多數銀行隻為少數富人服務的想法不同,賈尼尼認為,成功的銀行應該是一家服務於普通大眾的銀行。
在營銷方式上,賈尼尼一改銀行過去坐等客戶上門的傳統模式,而采取主動上門推銷的方法。而且賈尼尼還身體力行,加入拓展用戶的行列當中。之前,他就和一些批發商和農戶有很深的交往。現在,他挨家挨戶地去勸說他們把掙來的錢存放到他的意大利銀行裏去。由於當初很多人和賈尼尼有過生意上的往來,非常信任他的為人,因此很樂意地把錢存到銀行去。對一些較為傳統保守的用戶,賈尼尼就一次又一次登門做說服工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他的努力下,不少人轉變了傳統的理財觀念,把錢送到意大利銀行。
其他自命清高的銀行家,盡管在一開始對這種自貶身價的經營方法不屑一顧,但在與意大利銀行的有力競爭中節節敗退時,也不得不承認主動服務的有效性。普通百姓永遠是社會上最大的消費群體,隻要抓住了這個群體的消費特點,了解他們的所需所想,推出深受他們喜愛的產品來,就能獲取最大的利潤!
留人先留心,分一杯羹給下屬
一家企業就像一個家庭,員工是企業的功臣。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現代企業的觀念應該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所以要善待員工,既留人亦留心。李嘉誠說:“一家小的家庭式公司要一手一腳去做,等到公司發展大了,便要讓員工有歸屬感,令他們感到安心,這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之道,簡單來說是知人善任,但在原則上一定要令他們有歸屬感,要他們喜歡你。”員工是企業恒久發展的不竭財富,分一些利益給下屬,多從他們的利益出發,下屬必然對工作兢兢業業,你的付出能讓你獲得更多的財富。
李嘉誠對生活充滿感恩之心,他的感恩對象也包括自己的員工。李嘉誠不僅對曾經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員工不忘舊情,即使對普通員工也非常念舊。20世紀 70年代中期,長江實業已經轉型為主營地產,塑料花已經無利可圖。但在長江大廈裏仍有一個車間在維持著小批量的塑料花生產,李嘉誠解釋說,“不外是顧念著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到後來長江大廈租出去後,塑料花也停工了,在李嘉誠的安排下,老員工也在大廈裏獲得一些管理工作的機會。
在李嘉誠的公司裏,曾有一個工作了十多年的會計,因為患上了青光眼,無法繼續工作,但公司規定的醫藥費已經用完,這個員工的生活壓力非常大。李嘉誠知道情況後,說了兩句話:“第一,我支持你去看病;第二,不知道你太太的工作是否穩定,如果她不穩定的話,可以來這裏工作,我可以給她提供一份穩定的工作。你太太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你就不用擔心收入和工作了。”那位會計於是安心地接受醫生的建議,到新西蘭去休養。多年來,每當李嘉誠在報章上看到有關治療青光眼的文章,都要叫下屬寄往新西蘭,看他知不知道這種治療的方法。
李嘉誠認為,雖然老板受到的壓力較大,但是做老板所賺的錢,已經多過員工很多,所以事事不忘提醒自己,要多為員工考慮,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利益。李嘉誠不但重用下屬,而且處處顧及他們的利益,他通常會給員工以低價購入長實係股票的機會,來增強下屬對集團的歸屬感,從而使集團形成了更強大的凝聚力,這樣既留住了人,也留住了心。
成功的商人都有一個共同點:生活中往往很節省,毫不鋪張浪費;不過,犒賞員工的時候,他們卻出手大方,毫不吝嗇。從商的人都明白,人才等於錢財,這是許多商人的生意經。他們認為,“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必須為員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才能留住有才華的骨幹,才可能把生意做大。
實際上,經營者樂意掏出大筆錢犒賞員工,對共同奮鬥的兄弟有福同享,可以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既激勵員工士氣,又抬高企業的聲勢!誘人的物質激勵極大地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和業績,反過來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