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新路在哪裏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李嘉誠遊走在香港的每一個角落。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嘉誠把目光投向了地產行業,他決定,這就是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然而我們知道,香港那時候的地產行業並不發達,宅基地雖有需求,但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商機。然而李嘉誠卻敏銳地覺察到,香港的人口基數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點,這些新增人口在未來 10年之後將造成香港的用地緊張,因此目前投資房地產是最好的選擇。
就這樣,在 1958年,李嘉誠在北角工業區購買了第一塊土地,興建了一幢 12層的工業大廈,正式揭開了進軍地產業的序幕。兩年之後,李嘉誠又在新興工業區柴灣興建了另一座工業大廈,這兩幢總麵積共計 12萬平方英尺的大廈為李嘉誠在地產業打開了局麵,從此,他的財富人生走上了快車道。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腳踏實地是必須的,但同時也要勇於往遠看,敢於突破現狀去嚐試新的財富道路。有句話叫沒有目標就無法到達目的地,那麼提前為自己選擇長遠的目標,這就等於為自己的財富人生做好準備,沿著既定的目標腳踏實地地走下去,這樣才能夠真正取得財富。
而現實中,成功者與失敗者的高下之判,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有沒有長遠的眼光,有沒有高於現實的目標。
美國斯坦福大學一些行為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他們找來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對這些年輕人一一做了關於目標的問卷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在這些年輕人中 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在得到統計結果之後,研究者們對他們做了一個長達 20年的跟蹤記錄,記錄的內容為目標對人生的影響。20年後,這些調查對象的生活狀況如下:3%的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向實現目標做著不懈的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得以實現,雖然忙碌,但是生活水平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60%的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是忙碌而且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和回報。
餘下 27%的那些沒有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狀況很不如意,經常處於失業狀態,靠社會救濟生活。
通過上麵的數據我們能夠看出,目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們做事能不能腳踏實地,遇到挫折能不能頂住,能不能比別人付出更多,這考驗的是我們的自製力和決心,但有沒有長遠的眼光和目標,考驗的則是我們個人的素質和氣魄。
我們誰也不想成為有毅力卻沒有氣魄的人,我們誰也不想辛苦付出卻因為沒有目標而與成功無緣,那麼,就請在腳踏實地的同時把目光放長遠一些,要知道看得遠,你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