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臭豆腐,名實正相當。自古不釣譽,於今無偽裝。
撲鼻生奇臭,入口發異香。素醇饒回味,黑臭蘊芬芳。
珍饈富人趣,野味窮者光。既能飫饕餮,更可佐酒漿。
餐饌若有你,宴飲亦無雙,省錢得實惠,賞心樂未央。
主考官看到這首歪詩,頓時勃然大怒,區區一個商人,竟敢把“廣告軟文”做到考場上!他把這張試卷拿給上司過目,並要求將這首詩的作者,以玷汙考場的罪名打入監牢。
這位考官的上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南皮香帥”張之洞。張之洞讀罷這首“臭豆腐詩”,不禁點頭微笑,他對主考官說:“你先消消氣,這點小事,何必動怒?再說‘知味下車’這個題目,幾乎所有考生都以酒為題材,千篇一律,豈不乏味?唯有這首詩別開生麵,讀之饒有興味。此人不但不可處罰,而且應該給他打高分!”由此,王致和的這位後人,不但沒有吃官司,反而由此金榜題名。
而此時的張之洞,心中反複回味著“臭豆腐詩”,也想親口嚐嚐王致和臭豆腐究竟是何等風味,於是,他身穿便裝來到南醬園,買了一塊臭豆腐,一嚐果然無比爽口。從此以後,張之洞和他的不少家人,都成為王致和南醬園的常客,而且,經張之洞的介紹,很多自命清高的朝廷重臣,也對臭豆腐產生了興趣,他們放下架子,買來臭豆腐試吃,結果不嚐則已,一嚐就迷上了這個口味。
王致和臭豆腐,過去近二百多年來,隻是平民的小吃,不登大雅之堂,甚至為“貴人”們所鄙薄,而此時,臭豆腐的美味,迅速在朝廷上下口口相傳,幾乎成了一種“上流社會”的時尚。
連身居大內的慈禧,也聽到了“王致和”的大名。她起初嗤之以鼻,後來禁不住李蓮英的再三“誘惑”,也嚐了一小口臭豆腐,那一刻,“老佛爺”頻頻點頭,連聲讚揚“真好吃”。當天,李蓮英得到了一大筆重賞,被慈禧太後誇獎為“忠心可嘉”,自不在話下。
從那一天起,王致和南醬園的臭豆腐,成為大內的貢品,慈禧太後幾乎每天都離不開它。但出身葉赫那拉家族的“老佛爺”,自以為是金枝玉葉,喜歡吃臭豆腐這種“草根食品”,在她看來,終究不符合自己尊貴的身份。於是,她為臭豆腐賜名為“禦青方”,也就是“皇家的青方豆腐”。
王致和的後人欣然接受了“老佛爺”的免費廣告,但無論臭豆腐還是其他產品,都絲毫不漲價,依然堅持自先祖以來代代相傳的“平民路線”,以薄利多銷為立足之本。無論紫禁城裏的帝王還是破草屋前的乞丐,在王致和臭豆腐麵前,人人平等。
“王致和”的名號,從此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珍饈。清末名臣孫家鼐與王致和的後人頗有交情,親筆為他題寫了兩幅藏頭對聯,第一幅是“致君美味傳千裏,和我天機養寸心”,另一幅是“醬配龍蟠調芍藥,園開雞蹠鍾芙蓉”,每一句的第一個字依次連讀,就是“致和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