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2007年:大國崛起 (2)(1 / 2)

一些針對“中國製造”的攻擊性言論和行動喧囂塵上,兩年前那個宣布“一年內不使用中國商品”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新聞記者莎麗·邦加妮在這時候出版了《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一書,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員喬納森·伯查爾寫道,“書中有大量表達不滿的潛台詞,這意味著,在中國崛起的問題上,本書可能成為顯示公眾憂慮的又一個指標。”對“中國製造”的譴責成為某些政治人物隨手拈來的“工具”,美國佛羅裏達州的棕櫚灣市市長馬齊奧梯甚至發布命令,宣稱將製止政府購買中國貨,該市政府不得購買價值50美元以上的中國商品,或一半以上部件為中國製造的商品,這個有10。7萬名居民的小城市成為全美第一個禁止某一國家貨物的城市。正是在這種洶湧的抵製風潮中,玩具商之死把矛盾推到了頂點。對中國商品的漫罵、或侮辱式的指責,似乎已經不需要理由,這是當今商業世界最詭異的事件之一:誰也離不開“中國製造”,可是每個人都在表達著對它的不滿。《金融時報》的駐京首席記者雷蒙德·馬利德描述了西方世界的矛盾心態:“一方麵,西方消費者獲得巨大好處,另一方麵,西方人大聲抱怨廉價中國商品正在讓當地人失去工作,讓中國得到不容置疑的好處。”

張樹鴻死後,玩具召回事件的質量責任人確定居然出現了戲劇性的反複。在一開始,美泰公司儼然一付受害者的姿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羅伯特·埃克爾特在向美國參議院作證時認定,事故責任完全在於中國的承包商,他說:“有人對不起我們,造成我們對不起你們。”然而,中國商務部卻在調查中發現,美方宣布召回的玩具絕大部分不是因為製造質量的問題,而是美方標準的突然改變以及經銷商的風險轉嫁。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介紹,美國玩具公司大規模召回涉及的2100萬件玩具當中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屬於所用的塗料和油漆含鉛超標的問題,這一類大概有300萬件,占整體召回數量的14%。

造成鉛含量超標的原因,既有中方廠家在生產管理當中的漏洞,也有品牌經銷商在驗收環節當中的缺陷。第二種情況則是,美方經銷商的風險轉移,2007年5月,美國材料測試協會公布了一項針對玩具材料使用的新標準,中方製造商生產的1820萬件玩具是根據之前的出口標準生產的,美方經銷商以不符合新標準為理由召回玩具,而全部風險及損失則由中方承擔。這一調查結果的出現,讓國內輿論再度嘩然,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被動和被欺壓現狀逼現無疑。9月21日,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美泰公司為玩具召回事件向中方致歉,並表示,所召回的玩具絕大部分是由於美方設計缺陷所致,而不是中國製造商的問題,美泰在聲明中表示,“願意承擔這些召回事件的全部責任,並親自向中國人民和所有收到我們玩具的顧客道歉。”

玩具風波的一波三折及發生在今年的眾多事件表明,發力於1998年前後的“中國製造”在曆經了10年的黃金成長期後,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分敏感的十字路口。至少有兩個事實讓未來的中國製造充滿了變數。

一是中國製造商已不堪國際渠道商的壓榨。在過去的很多年裏,低廉的中國商品為全球商品的物價平抑提供了巨大的支撐,而流通大公司成為其中最大的得益者,它們與中國製造工廠的利益戰愈演愈烈。在紹興、溫州等地的工廠,人們看到這樣的景象,在一條生產線上懸掛著不同的商標,有些是顯赫的國際品牌,有些是國內製造商的品牌,盡管它們都從同樣的生產線上被製造出來,但是貼上不同的商標後,身家就會有一倍甚至數倍的差別。品牌的力量在這些車間裏展現得殘酷而讓人感慨。而製造工廠卻很少很從這種差異中獲得利益,一位溫州皮鞋工廠的總裁訴苦說,“中國皮鞋的出口目前完全製約於歐美的幾家大的渠道商,它們對付我們的唯一辦法是壓價,壓價和不斷的壓價。一雙皮鞋,它們隻肯給5美元的價格,我們如果要求再高一美分,它們馬上就轉身到別的工廠去了。

那麼,製造5美元一雙的皮鞋,我們會用怎樣的皮料?進行怎樣的節約?不就是可以想象的事情了嗎?你能夠指望用5美元做出來的皮鞋會是質量一等一的嗎?況且,隨著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中國皮鞋廠家的出口生意已經成了一塊雞肋業務。”今年7月,中國最大的襪業製造企業浪莎集團宣布,月底交完最後一批貨後,不再接受沃爾瑪的訂單。這家企業每年向沃爾瑪提供500萬美元的商品,然而因利潤太薄,最終選擇了放棄。【由國際品牌商和渠道商控製的輿論,似乎一直在強化對中國製造的矮化和詆毀。2007年4月,《環球奢侈品報告》中文版宣稱,它通過調查發現,有86%的中國消費者因為奢侈品標有“Made in China”的字樣而不願意繼續購買,對於信仰頂級奢侈品的消費者來說,“中國製造”已成為炫耀式消費的障礙之一。這份報告說,“目前的狀況是誰承認在中國設廠生產,誰就會被踢出奢侈品這個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