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教本與劇本。教本也叫教材或教科書,乃教員執教所持用書,學生就讀指定用書。教學活動依據教材展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過去由皇帝欽定,現在則由教育部頒發的指定教材,具有法定意義。劇本為戲劇之本,也稱腳本或底本。是編劇者為演戲編寫的故事藍本。劇本乃一劇之本的是戲劇的靈魂所在。一出戲好壞,劇本是關鍵性、基礎性、決定性因素。中國傳統教育,教材取自六經,或直稱為四書五經。教材是傳統文化經典,毫無疑問。劇本屬戲劇文學,同樣屬於經典。京劇是國粹,是具有中國特色、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戲劇劇本也是經典,按文學經典的含義,曆時久,傳播廣,觀者多,影響大,這幾個經典要素,京劇文化實足當之。證之中國文學史,特別是宋元明清戲曲史,從《趙氏孤兒》到《竇娥冤》,從《西廂記》到《牡丹亭》,名作如林,誰能說戲劇不是經典?況且閱讀文學經典尚有識文斷句的障礙,演戲看戲則雅俗共賞,毫無掛礙。人們往往重視教材而忽略劇本。實則劇本創作難於文學創作。在歐洲劇作家的聲望高於文學家,莎士比亞就是顯例。英國首相丘吉爾甚至揚言:寧可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亞。赫爾岑說得絕:“歌德和莎士比亞抵得整整一所大學。”【2】易卜生的劇本《玩偶之家》更是掀起社會革命的序幕。對世界影響之大,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席勒、果戈裏、契訶夫的創作莫不如此。中國古代作家從關馬白王到湯顯祖、孔尚任,堪比白鹿洞,嶽麓、陽明書院,影響國人性靈,既廣且深。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教育界重教本而輕教員,戲劇界卻反其道而行之,演員名動京華,聲震朝野,而劇作家卻身處幕後,寂寂無聞。誠如文學大師錢鍾書所言,人們隻管吃雞蛋,何必非要看產蛋的母雞呢?如梅蘭芳先生世界聞名,而編劇齊如山先生則名不見經傳,這對劇作家而言,顯然有失公道。唱歌的何嚐不是這樣?有人憑一首歌紅遍天下,但是歌詞作者卻是“十五的月兒十六圓”。或許是國情迥異,中國的劇作家永遠趕不上法國劇作家大仲馬那樣聲名顯赫,外國藝術家聲望可以超過國王或總統。當前,戲劇演出不景氣原因很多,但與劇本創作萎縮有關,更與劇作家不受尊崇大有關聯。教育改革要抓教本革新,戲劇振興當然要抓劇本創作。
第四,有用與無用。加強教育是固邦安民的治本之策。重教育尊知識,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但我們的教育尚不是科學教育,而是應試教育。不可否認我們的民族文化心理中既有立德立功立言,企圖不朽的功利思想,也不排除饑餓千年的窮漢,甚或是乞丐的心理,遇到具體事物,首先看它能不能吃,再看能有什麼用處,既不能吃,又不能用,便棄之不顧。要麼是把戲劇文化政治化,道德倫理化;要麼是把演戲看戲視為清風明月。時下,正值社會轉型期,物質主義,金錢崇拜,權力崇拜,人欲橫流,道德淪喪,價值觀混亂,一句話,實用主義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難以奏效,其緣蓋出於將文化置於無何有之鄉。從“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口號分析,文化的地位已降至從屬乃至腳下。論及此,有必要重溫經典作家,闡釋經典的理論。朱自清先生在其名作《論雅俗共賞》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經典訓練其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戲劇大師曹禺先生在晚年回顧自己的創作經驗時,更是旗幟鮮明地反對“戲劇實用主義”。他說:“我不大讚成戲劇的實用主義,我看毛病就出在我們的根深蒂固的實用主義上。總是引導劇作家盯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具體的目標上。這樣,叫許多有生活的人,有才能的人,不能從高處看,從整個的人類,從文明的曆史,從人的自身去思考問題,去反映社會,去反映生活。我們太講究“用”了,這個路子太狹窄。對於文學藝術來說,實用主義是害死人的。”何止於此,時下,連中國傳統節令文化也被實用主義侵蝕得隻剩下一個可憐的“吃”字,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作為高職院校,以職業技術為正途,學唱京劇究竟有何用處?這是經常受到質疑問難的老問題。學唱京劇不是女學生翹蘭花指,也不是用京白韻白拿腔捏調,也不是叫男生吹胡子瞪眼端架子唬人,而是用民族優秀文化感染人,熏陶人。談到文化,定義分歧,不下兩三百種,言人人殊。我們認同台灣作家,曾任台北文化局長的女作家龍應台的文化觀,文化體現在舉手投足間。文化和素質密切相關,所謂有文化者即有素質的人。文化也好,素質也罷,歸根結底,都體現在為人處世的態度。而今大陸教育為人詬病的顯而易見的缺陷便是僅有知識而無文化,甚至高學曆高級別的人站無站相,坐無坐相,吃相不雅,進退失據,手足無措,連問候應答,敲門問路這樣最起碼的禮儀都失去了,與周邊漢字文化圈鄰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形成大的反差。從大文化的視覺看,教育當然也是文化。以往我們對文化的理解有點偏狹,把文化等同於文墨,等同於知識,等同於技術,甚至等同於學曆、職稱,實則有知識有學曆者未必有文化。文化有層次高下之分,有精粗之別,有文野之判。京劇是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國粹,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的瑰寶。師生學唱京劇,如同吟誦唐詩宋詞一樣,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步向高雅化的必由之路。若按實用主義觀點來看,學唱京劇既不實用又不實惠,豈非大而無當,空疏不切實用的屠龍之術?京劇文化富有人文精神。應試教育顯然缺少人文精神。人文按字麵簡言之即人的文采。“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文同紋,在天為雲霞,在虎豹為斑斕花紋,在人則為多才多藝。時下的世俗評價往往著眼於物質性財富,豪宅名車、名牌服飾,這都是外在的表層的,要從個人素質來考量,人們還是看重德藝雙馨,身懷絕技的演員。常言道:“一招鮮,吃遍天。”“家有千兩黃金,不如薄藝在身。”在西方世界,那些演藝明星、體育明星名冠一世,富可敵國,成為偶像崇拜。尤其在當今社會,據說是“秀”時代,超女秀、達人秀充滿熒屏影視。以前會背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的人被視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滿腹經綸,受人敬仰;現在則轉為會兩折京戲哪怕兩段清唱,也會令人高看一眼,賺足麵子。能夠有尊嚴的、自豪地活給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