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極”理念與和諧文化(2 / 3)

在長期習拳者持之以恒、逐步深入之後,將可以達到外有儒雅之風,內有金剛之體的效能。眾所周知,太極拳的柔和並非全然無力,而是柔中有剛;柔是不堅硬的意思,柔而鬆,鬆而通暢,它又充滿著堅韌的力量。比如,柔軟莫過於水,但水卻能承萬噸巨輪之重。於是,修煉太極拳,積日月長久之後,就能使人的體態、體質和內在機能得到自然的調節,進而讓人身心怡樂,體魄剛強,意誌堅韌。這也同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者非強、弱者非弱”的哲學辯證思想。

二、“太極”文化與和諧理念

習練太極拳達到一定程度的人,就可以做與平常人不一樣的“高層次”健康人。何謂“高層次的健康”?這裏不僅指的是身體健康,而更是指人思想上的健康、心靈上的健康和行為上的健康。同時,習武者要講“武德”,練太極拳就是做太極人。做“太極人”首先應以嚴謹的、科學的態度學練太極拳;其次就是要突出注意武德的修煉。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由於受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在人們中間出現了諸如爭名奪利、忘恩負義、挑撥是非、損人聲譽、貪得無厭等惡性行為。而這些心態與行為與太極宗旨是相悖的。而作為“太極人”,練拳就是練心,就是要通過技藝的演練,進而淨化內心,調整心態,以此來化解心中所麵臨的各種困境與矛盾。事實上,也隻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渾身處處皆太極,無心成化如珠圓,遇到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太極功夫的上乘境界。

練太極還應注重自身品性的修養。太極拳其理主道家一脈,旁及儒、釋。太極拳是黃、老、莊哲學在拳學藝上的具體體現——“靜中常養靈虛氣,動時繞有盤空意”,講求“以靜製動、以柔克剛、以慢勝快”。此中包含了心性、學養、器識、悟性、實踐諸多方麵的學養和意境。太極拳的動作中體現的是自然談定、神氣內斂、體鬆勁柔的形態。其中,操之能使氣血流通、身心舒暢、無激烈之弊,此為修身;運氣則使氣沉而不浮,斂而不露,凝而不滯,連續不斷,無器燥之弊,此其養性也。太極拳實為“大人之學”,也可稱之為“身心體驗之學”,太極拳以其深具修身之美、養性之善,得而習之,庶幾有益身心。

健康是人生之寶,精神乃立身之本。人生之完成基於自覺,無論就其內在心性品質、人格心理或其外在事功、學問、成就上而言,都要以修養為本。而習太極拳正是一種有益身心的修養之道。《孟子》雲:“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稀。”此幾稀之異,指的是禽獸隻能有自然生命與自然生死,而人則從自降生之初的“生物人”成長而漸至“社會人”、“文化人”,則有道德生命、精神生命、曆史生命、文化生命等宇宙文化意識,於是,“人”之生命就與地球同類的其他生物存在具有獨一無二的優越之處。

三、太極拳文化對和諧社會的作用

體育運動是社會參與的活動,是社會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習練太極拳,特別是參悟體會其中內在的文化精髓,必將對社會和諧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的社會體育運動文化,也必然呈現太極拳中最基本“和諧”內涵與精神特質。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的直接原因,因為人們的一切活動,首先來源於人們的思想,來源於人們的心理。當然,健康的心理、正確的思想來源於社會實踐,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但和諧社會的第一來源是心理和諧,或者說是和諧心理。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谘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裏強調的心理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高境界,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層次。太極拳中和諧文化的體現,其中最為重要的也在於養成人內在的統一和諧。當前社會,人們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並沒有讓人們在精神世界得到提升,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強調人的心理和諧中,太極拳文化精神的內涵體現的正是對個體精神內在的疏導,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