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有限麵積創無限空間。如畫家們在尺幅卷紙上描繪山水畫一般,中國古典園林也是在三度空間裏“以咫尺麵積創無限空間”,因而山水畫的這種鳥瞰動態連續風景構圖,與園林布局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同樣,古典園林的動態連續風景布局,也把山水畫中的“龍脈氣勢,開合起結”闡釋得淋漓盡致,有頭有尾。如蘇州留園,進至園門後,先經過一段曲折、狹長的、封閉的小空間,使人視野收束,感覺窒悶;至古木交柯向西到達綠蔭時,空間為之一開,從這可觀賞到中部景區的曲裝樓和西樓;再自西向東過古木交柯經一段較封閉、狹長的窄巷來到五峰仙館前院,從而又經曆了一次一收一放的變化;然後繼續向東穿過石林小院等一係列小空間,視野再次收束,待過了林泉著碩之館後,不論是向北還是向南都因空間的再次擴大而重獲開朗的感覺。
第五,風格變換,各顯其境。山水畫中,不同遠近、不同方位能營造出不同的“遠境”,所以,中國古典園林在風格營造上,文人們也是煞費苦心,盡力使園景呈現最佳意境。在此以留園與拙政園來作比較,可發現,二園景各自獨具“遠境”風格,如拙政園,園區占地5.2公頃,池水麵積占全園麵積的3/5,曲折細水與較大水池互為轉換,遍布全園,遂亭台樓榭皆臨水而建,花木繁茂,山水掩映,一派幽深的江南水鄉特色;而留園則另辟蹊徑,在布局上虛實對比強烈,東部建築庭院密集,以“五峰仙館”及林泉蓍碩之館為主,屋宇鱗次櫛比,密度集中。中心區則布局以水池為中心的山水區,空間較為舒曠。中心山水區假石嶙峋,山高水闊,古木蔽空,陡然給人另一種山水高闊的“遠境”。而留園占地麵積僅為2.3公頃,雖在占地麵積上不及拙政園的一半,但憑著布局上的合理規劃與風格上的獨樹一幟,仍然取得了空間上的“不盡之境”。
第六,三度空間,曲折盤旋。在古典園林裏,曲線作為園林瀏覽路線的主要形態,除了平地露天的曲徑外,還有種種形態。如山間盤曲的曲蹊,水際迂回的曲岸,水上逶迤的曲橋,室內環繞的曲室等等。山水畫中,曲蹊是少不了的構成要素,那麼古典園林裏的道路,也多配合山水環境而有意地布置為曲折的形式,曲折迂回的園路,不僅增加了景觀層次,擴展了景麵,加強了觀賞效果,進一步增加遊興,而且增加了遊程,延續了遊覽時間,起到了拓展遊覽空間的作用,在有限的空間裏造成了無限風光的幻覺。曲折的路徑不僅意味著曲徑通幽的深遠的感覺,更產生了步移景異的觀賞效果。
第七,景題景趣,借物抒情。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除了物質的景觀空間之外,還包括了景觀升華的部分,即所謂的景題和景趣,它們源於景象又高於景象,可謂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創作,也和山水畫一樣,講究景觀主題的詩文表達,不僅一座園林有其標題,而且園中各個景觀也有標題和抒發情景的詩文題詠。如蘇州網師園,題名“網師”,寓意即漁夫,園名就暗示著“退隱江湖”之意。顧名思義,該園就應是以水景為主題,,其他元素如樹木花卉、鳴禽遊魚、山石岩洞,堂榭亭軒等,都要圍繞著“漁隱”之趣來安排。因此,江湖漁隱之趣,便是網師園營造者所要表達的象外之境。遊人可通過園中各種景觀的感染和暗示,領會其特有的園林意境。所以中國造園家不是花匠,而是美學家和哲學家,追求詩情畫意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大特色。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國古典園林與山水畫之間的聯係可謂是千絲萬縷,不可分隔,甚至可以說,它即是繪畫藝術的從屬物。詩情畫意,細心經營,以有限的空間創造出無限的意境即是二者所要表達的藝術境界。
(作者簡介:劉華東,洛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