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野草在歌唱》中的死亡主題(3 / 3)

摩西為人勤快,善解人意,自尊自強,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在田間幹活時,麵對瑪麗苛刻勞工的行為,摩西敢於挑戰她的權威,用英語表達了自己要喝水的需求,卻遭到瑪麗的鞭打。後來摩西做了家仆,看到瑪麗在貧苦絕望中度日後,容忍了她的苛刻和挑剔,自覺充當起她的保護人,並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給她采來野花,準備豐富的早餐,替她照顧生病的迪克。瑪麗被深深地吸引了,和他發生了關係。可當托尼出現時,瑪麗立即背叛了摩西,嗬斥他滾開。摩西忍無可忍,最終選擇了用謀殺來宣泄心中的屈辱與憤恨。他殺死瑪麗後並沒有逃走,而是在雨中等待著警察來追捕,勇敢地承擔所有的後果。培根認為,人在熱切的追求中死亡,就像一個人在熱血沸騰時一樣,當時是不覺傷痛的。所以,當人下決心執意向善時,是感覺不到死亡的可怕的【12】。麵對白人不公正的待遇,遭受了眾多奴役與壓迫後,摩西內心的憤恨再也無法平息,他陷入了絕望,生命對他來說已無足輕重,於是他選擇了自毀性的報複行動謀殺,之後又選擇自首。他用自己的行動捍衛了自己民族的尊嚴,用自己的生命戰勝了白人男性,體現了野草般不可摧毀的生命力。然而摩西最終被判以偷竊未遂殺人罪,成了卑賤的小偷。可見,在殖民社會中,身處邊緣化地位的黑人的反抗是徒勞的,而摩西的自毀性謀殺僅是被殖民者的一聲無助的哀鳴。

文學家們對死亡的探索,其實就是對生命哲學的探索。萊辛在這部小說中以懷疑審慎的目光探索了非洲大陸女性、黑人和窮苦白人的生存困境,表達了她對人類命運和生存的普遍關注。通過對死亡的描寫,她告訴我們生存的意義:“既然外部世界是混亂的、多元化的,我們就不能苛求外部世界的完美統一,更不能為此而放棄自己的生命,要學會在混亂中求生存,這也就是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13】

注:該文係為2009年校級科研基金資助項目(XKY2009204)

【參考文獻】

【1】盧婧.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多麗絲·萊辛研究述評【J】.當代外國文學,2008,(4):75-81.

【2】陳海容.解讀西方文學中永恒的死亡主題之奧秘【J】.黃山學院學報,2009,(1):104-106.

【3】T·S·埃略特.四個四重奏【M】.裘小龍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4】多麗絲·萊辛.野草在歌唱【M】.一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5】向麗華.裂變的人生扭曲的人性——析《野草在歌唱》中瑪麗形象【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4):64-66.

【6】龍丹.為女性獨立悲歎—評多麗絲·萊辛的小說《青草在歌唱》【J】.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8,(4):74-78.

【7】司君.扭曲的女性自由意識——《野草在歌唱》中瑪麗悲劇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3):99-102.

【8】王麗娜.《野草在歌唱》中的空間觀【J】.瓊州學院學報,2009,(6):60-61.

【9】傅麗.令人窒息的精神荒原——淺析多麗絲·萊辛的處女作《野草在歌唱》中的人物心理刻畫【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1):26-28.

【10】楊曉麗.女性身心的抒寫者——用傳記研究法解讀多麗絲·萊辛《野草在歌唱》【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4):63-64.

【11】ErnestBecker.TheDenialofDeath【M】.NewYork:FreePress,1973.

【12】培根.培根論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陳萌.解讀自殺——《金色筆記》中的死亡主題研究【J】.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9,(4):116-118.

(作者簡介:杜洪晴,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