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們”美麗,因為“他們”在思想(2 / 2)

這一個個行者,有著不同的努力姿勢:行走、疾步、奔跑、飛翔……他們認為:探航,是登山,無限風光在險峰!探航,是行走,夢想永遠在路上!

他們是一群智者

大凡有智慧的人,都能從一塊石頭裏看到最美的風景,在一粒沙子裏發現一個精彩的世界!

特級教師王兆正《向兒童展現數學本身》一文,為我們講述了“兒童生長數學”的核心理念:兒童是生長的,兒童需要生長的數學。數學本身的生長才是數學教學的最好資源。兒童數學學習的本質,就是通過數學知識的生長性,給兒童的生長以啟蒙和滋潤。因此,“兒童性主體、數學味本質和生長型結構”三個特點躍然紙上。這和我所追求的“自然、真實、對話、生長”的課堂教學風格,似乎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們都強調兒童學習的自然性,倡導真實、自然的學習生態環境,課堂上關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真誠對話與交流,強調師生通過學習共同生長的理念。

朱萍老師的《繪本作文教學的兩極之辯》,源於繪本作文課《記憶的瓶子》,現場研討會上的質疑之聲,給了朱老師研究與思考的勇氣。因此,寫作的過程,就是朱老師回首自己兒童習作教學研究之路的過程,也是梳理教學成果的過程。繪本作文教學,不僅在兒童純真的心田種植童話,豐富他們的精神底色,也讓朱老師邁上了專業成長的快車道。

吳勇老師的“童化作文”在全國已頗有影響。獲獎文章《兒童寫作:一種樸素而真切的教學走向》是他近年來“童化作文”的研究成果,他以守護的情懷,找到了作文教學的三條路徑:“夢想”是最豐富的寫作資源,“交往”是最真實的寫作動力,“文心”是最持久的寫作指導。他的成功告訴我們:作文有“我”情自出。好的文章總是有“我”的存在、“我”的主張、“我”的教學場景及撲騰在文字背後的“我”的心靈。

王曉奕老師的《語文教學的“三棱鏡”》,針對語文課程及教學中長期存在的“模糊”問題,旗幟鮮明地倡導走“科學化”的語文之路,用大量真實的案例詮釋了“為言語智能而教”的語文教學主張,引起我們的共鳴。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無論是洪永秀老師的《追尋有意義的對話》還是朱靜怡老師《從“橫著切蘋果”中“切出”的智慧》、婁小明老師的《表象性研究》、徐磊老師的《美術教學中學生“夢”資源的分析及心理誘導策略》……都是精彩的文章。閱讀這些文章、獲獎感言和專家點評,我相信:我們的心頭有一股暖意流動著,這些心聲是中國教育的“好聲音”:

寫的過程伴著思,思的龐雜伴著寫的迷惘,注定是“苦並快樂著”,認真“做”的論文才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卞誌鵑

寫作,需要直麵自我的勇氣;寫作,需要甘於寂寞的心境;寫作,需要對教育現場的敏感。——張興文

唱響“海之夢”,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份執著,更需要海納百川的積蓄,需要直抵心靈的叩問,需要且行且思的探索。——王曉奕

寫作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寫。——顧紅亞

誠如特級教師魏星所言:“獲獎的意義在於,它讓你始終處在一個情景中,完成一個像樣的思考,做好一件像樣的事情,擁有專心做事的好的狀態。”讀著,想著,也自然與作者對話著。這些文章為什麼能獲獎呢?是選題好、構思巧、立意高嗎?是文字功底好嗎?

是,但不全是。我以為,這些探航水手寫作的靈感來自於教學實踐,文章的切入點在於一種“意義”的追尋——或是課題研究的成果梳理,或是教學主張的深度挖掘,或是熱點問題的叩問思辨……他們的教學思想在其中得以沉澱、發酵、濃縮,最終凝結在字裏行間。他們的智慧與堅韌的行走姿態,讓我為之歎服。他們的成長故事,給了我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認真地付出,終有回報!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西塞羅說:“活著就意味著思考。”一個人隻有深深“活著”的時候,生命才能全然敞開,進入內在的澄明之境,深深體認到生命的“在場”。書寫,就是另一種深深地“活著”。教師,理應做個思想者。閱讀此書,是一個由此及彼、由“他”到“我”的學習交流過程,也是由外到內的反思追問過程。讓我們懷揣著教育的夢想和激情,跟隨這些“領舞者”一起出發,大聲喊出:“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