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遠離職業倦怠 提升幸福指數(1 / 1)

遠離職業倦怠 提升幸福指數

觀點參考

作者:朱雷雲

“倦怠”這個詞是指個體無法應付外界超出個人能量和資源的過度要求而產生的身心耗竭狀態。教師職業倦態,指的是教師在長期的諸如比賽、考核、安全責任、學科競爭、評定職稱等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等方麵的衰竭狀態。其典型症狀是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的喪失以及情感的疏離、冷漠與厭世。

有關部門曾對部分教師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顯示有50%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3%的教師屬於“輕度心理障礙”,17%的教師屬於“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經構成“心理疾病”。有90%的教師存在工作倦怠,超過60%的被調查者對工作不滿意,並表示有跳槽的意向。

要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態,提升教育幸福指數,就需要廣大教師調適自己的心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理順自己的工作目標。

1.調適心態,趕走倦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說過:“教師的信念和職業理想是教師在壓力下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隻有鍾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中來。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已不僅僅是“養家糊口”,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實現的過程中,身體的疲憊會換來精神的愉悅,思想的富有會彌補物質的清貧。為了活著而教書與為了教書而活著,這兩種境界有著天壤之別。雖然我們的工作很辛苦,但是隻要我們從自身尋找突破點,調適心態,重拾自信,就會有幸福的教育人生。在工作過程中,我們主動擺脫倦怠,增強追求幸福的能力。在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的同時,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幸福。

2.完善機製,成就教師。全國政協委員張皎認為:“解決教師的心理問題克服職業倦態,必須標本兼治,要在全社會營造有利於教師心理健康的氛圍,提高教師們的工作熱情。”全社會要重新樹立“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從政策、管理等方麵盡可能為教師創造寬鬆、愉快的工作環境,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教師負擔,讓教師們找回幸福感。要千方百計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滿足教師的物質需求。為教師創造寬鬆的工作環境,滿足教師的人文需求。同時,要充分考慮每個教師的特點,為他們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滿足教師的成長需求。我們還要完善教師業績評價體係。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關涉很多因素。評價體係科學,采樣客觀,有助於正麵激勵教師向上爭優,從而減少內耗、抱怨等負麵情緒。一個讓教師有歸屬感的學校,必定有著科學合理的激勵機製。沒有人喜歡平庸,尤其對於那些年紀輕、幹勁足的教師來說,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和成功的滿足感,比實際拿多少薪水更有激勵作用。

3.設定規劃,幸福人生。每一位教師,在其成長之路上,在其育人曆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喜悅,也有煩惱;有驕人的成績,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作為一名中年教師,自己的輝煌似乎已經成為過去,如今隻是“重複昨天的故事”。如何走出職業倦態的陰影?中年教師要找到自己專業發展的支點,找到“增高劑”,找到職稱晉升和教學風格的關鍵點。當然,晉升高一級職稱,需要經過考試、論文、材料、講課層層關卡,才能取得成功。

4.享受閱讀,保鮮思想。青年教師要想找到專業成長的“填充劑”,唯有多讀書。以讀書為支撐,教師可以立足課堂,從容播種傳道;以讀書為信仰,教師可以坦然而寧靜,明朗地麵對人生;以讀書為生活,教師可以涵養自己豐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銳的判斷以及不竭的創造力,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發展;以讀書為己任,可使教師的生命之樹常青,無聲地潤澤學生、也悄悄地蔥蘢自己。在讀書的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捕捉教育動態,探尋更加先進的教育理念、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形成個性、自主學習、全麵發展。青年教師要把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隻有通過係統的反思,不斷增強自我監控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有效地把自身的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提升理論素養,才能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也隻有這樣,工作起來才有活力,教師的職業倦態才會揮之而去。

教師的職業倦態最根本的是心理倦態,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在教書育人活動中,真正體驗到教師的幸福與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陳堡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