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交友之道在於交心,做生意之道在於做人(2)(3 / 3)

總之,要增廣人脈,不僅要物質上的努力,更多的是注重以心換心。

3.不因人微而鄙視

也許你沒有富爸爸,沒有可減少奮鬥二十年的終身伴侶,但如果懂得人情世故,一樣可以得貴人襄助、獲得多方助力。

但是千萬不要懷著一份過於勢利的短淺眼光經營人脈,別人現在富貴,穿金戴銀,就一副小人嘴臉伺候著;別人現在是個潦倒的小人物就忽視、輕視乃至鄙視。

晚清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其高超的交際手腕總讓後人大為歎服,胡雪岩的過人之處是“對事情看得透,眼光夠遠,從不會輕忽小人物”。

中國台北“身心靈成長協會”的創辦人賴淑惠開房產中介時有著“結交小人物”的經典案例。當時賴淑惠住在一個大廈裏,同時兼營這個樓的房產中介,經她一番細心觀察後,發現凡是對大廈有興趣的買家,第一個總是先詢問大門管理員,“最近有沒有住戶要賣房子啊?價錢多少呢?”

有趣的是,每次管理員的回答幾乎是:“你去問住在八樓的賴小姐,她很喜歡買賣房子,這樣就不必再去找其他中介商了。”此外,該樓誰要錢急用要賣房子的消息也總是第一個傳到她的耳朵裏。因此,賴淑惠在該大廈一個物業上整整賺進1000多萬元。

為什麼管理員願意幫賴淑惠的忙?說穿了是她將任何人都當成家人般關心,賴淑惠每天出入大門,必會向當日值班的管理員打招呼,出差返回也會順道帶些當地名產略表心意。

4.困苦不離見真情

有這樣一個人,在他生病住院時半天內有200多位朋友來探望。後來,他告訴別人,當時的重病讓他呼吸停頓了數分鍾,幾乎送命,醒來看到身邊的朋友很多都眼淚滿麵,頓時感覺朋友都這麼真心,自己過得很有意義。

西方行為學專家提出的理論裏,指出人的一生大概可交往兩百多位朋友,最核心的可以有50位。一般人看似朋友不少,但稱得上交情的卻乏善可陳,像是在應酬場合活躍的人士,看起來人脈很廣,但最後願意為他兩肋插刀、雪中送炭的都不是這些看來熱絡卻隻是點頭之交的人,而是你可能忽略,卻真正重視和你交情的朋友。

那怎樣才能讓朋友在你需求幫助的時候願意出手相助呢?最簡單的辦法是在他們平時健康平安的時候和他們交好,在他們落難困苦的時候更熱心地幫助他們。危機時刻建立的人脈不僅有用,而且能換得很好的口碑,在以後交別的朋友時也用得上。

5.堅持原則得信任

講求人脈,不是要你去奉行是人就交朋友,而是要選擇有原則的“君子之交”。

胡剛一向將客戶奉為人脈裏的核心,但是不會因此改變自己的原則。一個曾經的客戶想用一批產品捐贈給視力殘障人士做公益,結果活動進行到快一半時,胡剛發現捐贈的產品其實是離保質期限很近的東西,於是要求他們調換新貨,幾經抗爭仍遭到拒絕後他毅然選擇單方麵終止活動,不僅從此少了個客戶還損失了已經墊付掉的金錢。

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當其他客戶和朋友知道了這件事情後,意識到結交這樣一個有原則的朋友很放心,因為他不是會為了利益出賣原則損害他人的人。於是,他的朋友雖然減少了一個,卻贏得了更高的人氣與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