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購物環境和消費心理(3)(3 / 3)

冬季來臨了,各大型商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促銷活動,這讓寒冷的冬天又變得熱火朝天起來。不知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店慶都要在冬天舉行,看來夏天不是商場開業的最佳時間。

商場瘋狂促銷,消費者瘋狂搶購,購物的本質在一次次血拚中悄然發生著轉變,消費者與商家從和平走向了充滿硝煙的戰場。有需求的消費者趁機狂購,沒有需求的消費者也隨著盲目搶購。在這些盲目搶購的人群中,很多人抱著這樣的想法——現在不用,總有用的時候;到時,花錢買高價,太不劃算了。於是,不管有用沒用,買了再說。

在一些節假日裏,商場也會做促銷,由於人們放假,那熱鬧的場麵,簡直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對商家而言,節假日就是掙錢的日子,而對消費者而言,節假日除了休息外,購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個時候,很多商家都要搞促銷,用一樣的錢可以買更多的東西,何樂而不為?於是在這種你情我願的情況下,一場瘋狂促銷、瘋狂搶購的序幕就此拉開了。

作為消費者來講,“搶東西”沒什麼不好的,除了人多點,在搶的過程中需要浪費很多體力外,別的也沒什麼。最重要的是,“搶東西”可以省下不少錢財,這才是最主要的。

網絡上的“秒殺客”

除了現實生活中會出現這種情況外,網上也會出現“搶東西”的場麵。當然了,網上是不會看見人的,但卻能看見商品的數量,以極快的速度下降。因此,網上出現了專門搶購的一族,並有一個形象的稱呼叫“搶搶族”。這些搶搶族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電腦前關注網上有關限時搶購、限量贈送等優惠活動信息,一有風吹草動,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或在網上或到現場瘋狂搶貨。因為爭搶過於激烈,在搶搶族中出現了高手,稱為“秒殺客”。任何貨品一旦開搶,隻要有“秒殺客”的參與,那麼所有貨物定在幾秒鍾內被一搶而空。

“搶搶族”有著自己的至理名言:先下手為強。與上班族不同,“搶搶族”很多的時候都待在家裏,上上網、玩玩遊戲。他們喜歡的東西不是花錢買來的,而是搶回來的,搶回來的東西並不都是自己用,不喜歡還可以賣,也可以當做自己的一種收入方式。

“搶搶族”這一概念來源於那些熱衷於獲取免費贈品、獎品的人群。後來,一段不到三分鍾的“90後好好富家女不做,做啥‘搶搶族’”視頻在網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在網友間引起激烈爭論。而就在這個視頻流傳正熱的時候,某知名家居品牌在網上舉辦“讀博客,贏沙發”的活動,一時間,引起轟動,短短半個月,創造了300萬點擊量的互聯網奇跡,正是這些綜合因素,令“搶搶族”的概念深入人心。這就是“搶搶族”的由來。

當然了,“搶搶族”的這種做法,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被人認為是不務正業、貪小便宜的行為。說實話,這沒有什麼可質疑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更何況對“搶搶族”而言,搶隻是個人的一種樂趣,生活是主旋律,“搶搶”隻是小插曲,卻不會為此耽誤學習、工作,搞亂正常的生活。

“搶搶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其實,“搶搶族”隻是一部分人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對他們而言,搶不是目的,隻是愛好興趣,他們的目的並不是想獲得怎樣大的利益,而是通過“搶”獲得心理滿足。社會多樣化,才會造就文化多樣化,而文化多樣化,才有了像“搶搶族”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

“搶東西”的購物環境,有實際生活中的,也有虛擬網絡的,但無論哪種方式,對消費者而言,心理都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在利潤允許的情況下,商家不妨多滿足一下消費者的這種心理,絕對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