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哲人說過:“機遇是魔鬼,它把住天堂的入口和地獄的大門。”
機遇稍縱即逝。喪失它就會失去先機,抓住它就意味著成功在握。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市場瞬息萬變,快半拍的抓住時勢掘金方式也不可盲目跟隨。
在一些市場成熟、製度健全的地區,如美國、歐洲等,其發達程度遠甚中國,除互聯網外,企業大多隻是賺取平均利潤,想暴發的機會並不太多。但是,“機遇象一匹駿馬,看你能否騎上,騎上後又能否駕馭,多搶一分鍾,多搶一天都是寶貴的。”
可見,機遇與善抓先機很重要。經商之道當然也離不開商勢,因為商勢裏麵潛藏著財源。最精明的商人,均是抓勢的狐狸。
何謂時勢?時勢則是機遇的現實土壤,是機遇實現的環境。就如晚清商人胡雪岩所說:“吾行商之順,緣於能與機遇、時勢並行走也。”
何以見得?
因為,生意人麵對的總是與時局緊密相連,且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具體的市場。市場出現的各種具體情況以及變化,對於生意人來說往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能及時針對具體市場情況做出迅速反應,才能不斷地為自己開辟新的經營渠道,也就是為自己開拓出新的財源。
在經濟大潮中,結合實際、創造獨特的以速取勝的市場戰術,不僅可以成功地挖掘第一桶金,而且可以在滾滾商潮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法則二十七:勢在人謀,創造商機謀運勢
引子
胡雪岩的家鄉,有一位老農,他開了一片水田,種下水稻。可是剛好當年恰逢水澇,稻田裏排水不暢,造成歉收。於是,他請教於胡雪岩,胡雪岩則告訴他:“再種三年水稻,你可有發財之機。”
老農采納了胡雪岩的意見。第二年,他仍然種水稻,又逢上大水,又是歉收。第三年同樣如此,有人勸他毀掉水田,改種旱地作物。可依然如故。
到了第四年,那年大旱,旱地顆粒無收,而水稻卻獲得了大豐收。緊接著又是兩年大旱,此人連著三年都獲得了大豐收。稻穀賣了個好價錢,算下來,三年的豐收抵過了三年澇災的歉收,還有盈餘不少。
在這一例子中,胡雪岩是根據氣候的長遠變化規律來造就商機的:連年澇災既意味著每一年機遇的損失,但更意味著大機遇的臨近,隻要水災之年不餓死。這個老農盡可以靜心等候旱年來臨水利係統充分發揮作用而獲得大豐收。
勢在人謀,因為勢不在我,就要想方設法去謀求。謀勢的目的是獲取利益,勢在利就在。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脫不開自身的利益追求,謀勢活動也包括其內。說到底,人們的一切智力活動,實質上就是在謀求有利之勢,實現逐利目的。
當然,商機是可以把握的。例如:在長期幹旱、土地龜裂之時,可以興工造船,迎接雨季帶來的機遇;盛夏高溫、熱不可當之時,可以收裘毛皮開設皮革行,迎接暴冷帶來的機遇。
這種借事物在兩個極端之間反複輪回而呈現的某種規律性來創造機遇的技巧,是胡雪岩生意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胡雪岩有句名言:“機遇是靠自己一雙手捧出來的。”胡雪岩勇於創造機遇,這是胡雪岩的過人之處。
胡雪岩是如何創造機遇呢?概括地說,就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去創造。利用事物發展的規律善於發現機遇,抓住機遇,更要在沒有機遇時去創造機遇出來。一個人不僅要善於抓住機遇,更難得的是善於創造機遇,胡雪岩是兩者都具備了,因此,他成功了。
也就是說,謀勢應積極主動,思想領先,行動隨即跟上。勢是坐等不來的,落後一步就會陷於被動,甚至坐失良機。
謀勢應動態應變。古人雲:“時移則勢異,勢異則情變,情變則法不同。”動態應變要求謀勢運用時要順應情況的變化而隨時變通,切不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謀勢貴在出奇製勝。
而機遇,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能碰到的。也不是靠等待能等來的,而是要去創造。
舉凡成功者,無不都是機遇的創造者,而不是機遇的等待者。
比如,前巨人集團史玉柱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事業成功,最直接的原因是他抓住了市場經濟中某些具有規律的東西。巨人集團鼎盛時期,史玉柱曾在接受記者的一次采訪時表示,巨人集團在國內取得的成績,並不是運氣所致,也不是有政府官員撐腰,他的體會是:是因為集團能把握機緣,以及配合國家發展高科技市場的成果。
史玉柱不是等機遇,而是主動去找機遇。一旦認準了,他便會主動做出選擇,舍棄一切舊有的輝煌。結果,他成功了。(雖說他以後又失敗了,但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