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謀勢(7)(3 / 3)

這一個場麵收到的效果就是,阜康錢莊照樣開門,凡是胡雪岩在杭州城裏的生意,如典當、藥店、絲行,無不風平浪靜,阜康擠兌風潮被一片喜氣洋洋大大衝淡了。

用現代經濟學理論來反觀胡雪岩做“場麵”的生意經,其本質也就是通過一種效應來宣傳、樹立自己的形象,揚自己的名氣,也即現代的營銷中的SP(終端活動)。明白這一點並不難,大家也都知道通過終端活動也即胡氏所言的“場麵”來宣傳自己。

所謂“場”乃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動量和質量,能傳遞實物間的相互作用。“場麵”也即“場”作用之地方。

做生意也需要有“場”有“麵”,需要一定的具有帶動銷售的能量,能夠傳遞商品與貨幣、廠家與顧客的相互作用的“場”之“麵”。

而且“場”與“麵”越大,力則越大,它更能促進廠家與顧客的賣買的實現。在如今,不過也就是裝修剪彩、送花籃、放鞭炮、擺宴席、送禮品,請名人題字做畫之類,敲鑼打鼓地熱鬧一場。

但最重要的用何種方式、何種手段來做“場麵”,如何把場麵做大,做熱鬧,不同的人當然有不同的招術。因為場麵宜做不宜收,這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法則二十四:謀求勢態,因勢利導引大勢

引子

日本日清食品公司的“紙杯方便麵”,於20世紀70年代初步進入美國市場。美國人沒有吃熱湯麵的習慣,能有銷路嗎?

該公司經理曾通過調查分析,從“沒有習慣”中看到了“正待改變”的勢態:美國是“快速食品”的發源地,他們有食用“快速食品”的習慣;所謂的“沒有習慣”,不是習慣不可變,而是美國的快餐店固守舊習,不供應熱湯麵。從此處入手,他們根據潛在勢態進行引導——把方便麵做得既有東方特色,又合美國人的胃口。

試銷之後,銷路之好,出人意料:銷量每年幾乎增長1倍,銷售額一年高達4500萬美元。究其緣由,應歸結於因勢利導,在沒有需求的地方引導、創造出需求商勢。

隨著商品經濟日益成熟,以中國之大、能人之多,誰的腦袋都不比別人笨,因而舉凡生意場上的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已經被人折騰到底兒朝天,要想找一個未經開發的新行業,比大海撈針還難。因此,潛在商機就顯得十分寶貴。

潛在的商機在哪裏呢?其實,所謂的商機就是消費者的需求,隻要有需求,就會有商機。消費者明顯的物質或精神需求是人人都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由明顯的需求帶來的商機往往十分巨大,但卻總是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激烈的競爭。

在激烈的競爭中,經營者逐漸反主為客,商機已經不容他們主動去選擇,而是帶動他們向一個方向跑,誰落後誰就賺不著什麼錢,甚至白跑一趟。即使是精明的溫州人,對這種形勢也無可奈何。

作為個體的經營者,在相當程度上其盛衰成敗要受到作為整體的經濟形勢所左右。在這種形勢下,經商從業者莫不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潛在商機的可貴在於潛在的商機隱蔽性極強,人們經常意識不到,因而一旦挖掘出來,往往為投資者帶來高額利潤。

有一些人錢賺得很輕鬆,幾乎在市場還不存在什麼競爭的時候,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撈了個盆滿缽盈。而究其實,這些人所抓住的,實際上就是潛在的商機。毫不誇張地說,有很多富商就是由潛在的商機打造出來的。

1992年,溫州某機械廠朱廠長到上海考察市場尋求商機。他多年來從實踐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凡是人群密集之處,必有財神的微笑。

抱著這樣的念頭,朱廠長來到熱鬧非常的大世界閑逛,他留心觀察著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他發現上海人十分喜歡吃糖炒栗子,經常是這邊商販滿頭大汗地炒著,那邊已經排起一條長龍等著購買,絕大多數人哪怕等上一兩個小時也行,買不到不肯離開。買到栗子的人,又往往剛從隊伍裏鑽出來,就迫不及待地撿出幾個嚐新。

另外,細心的朱廠長還發現,糖炒栗子雖然好吃,卻也有一點麻煩,用牙把栗殼咬破再掰開,往往不能使栗殼脫離,隻能從栗殼裏麵啃挖。這樣吃不但浪費了不少栗仁,吃得很不過癮,吃相也不大雅觀。朱廠長不自覺地替上海人動開了腦筋,糖炒栗子怎麼吃才好呢?

吃栗子可以說是件尋常小事,而朱廠長是第一個認真考慮這一問題的人。在此之前,栗子一直是這麼炒,也一直是這麼吃,無論喜不喜歡吃糖炒栗子的人,都不曾懷疑他們的習慣吃法,雖然吃栗子時有些不如意,但人們也都耐心地接受下來了。

正所謂旁觀者清,憑著商人特有的敏銳,朱廠長本能地替他們尋找新的方法,結果這一琢磨,果然讓他找到了潛在的商機:如果能製造一種專用的栗子剝殼器隨炒栗子一起賣,豈不是解開了上海人的煩惱了嗎?誰敢說這不是一個發財的好主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