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翁軼影》譯序(摘)(3 / 3)

——簡介長篇曆史小說《張獻忠》

繼著名老作家姚雪垠的鴻幅巨著《李自成》後,這又是一部描寫明末農民起義戰爭的壯闊畫卷,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饗讀者。

作者任乃強,四川南充人,年94歲,他一生致力於曆史、地理和民族學的研究,又從事文學創作。學問淵博,造詣精深,是國內外有名的西南史地專家、民族學家和老作家。現雖年事已高邁,但精神矍鑠,思想銳敏,仍在矢誌不移地進行著書立說。

此書經過他長期博采史料,艱苦創作,多次修改,於1948年完稿,曾以《張獻忠演義》、《張獻忠屠蜀記》於1950年分別成書,自費印刷。出版後,立即引起史學界和讀者的濃厚興趣和關注。作者在廣闊深厚的曆史背景上,描寫了張獻忠的一生,再現了張獻忠從少小時起,習槍弄棒,結識英雄豪傑,揭竿而起,轉戰大江南北,三次入蜀,在成都建立大西權利、稱帝封製和最後失敗身亡告終。全書史料豐富,健筆縱橫,結構緊湊,脈絡清楚,深刻揭露了明王朝的腐朽,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複雜矛盾,把這一場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戰爭描繪得淋漓盡致,有聲有色。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張獻忠的形象,性格十分鮮明、逼真,其剛毅果敢、粗獷詭譎,無不刻畫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讀來忍俊不禁。另外,對四川的曆史沿革、山川風貌、風土民俗,筆觸所及,情趣盎然。對李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的活動,亦有珠聯,特別是李自成進入北京稱帝,內部傾軋,戰略失誤,吳三桂引滿入關以及失敗,李自成九宮山身亡的實況,用了一定篇幅,作了真實、生動地描寫,發人深思,使此書的內容更為豐富多彩。作者采取章回體格式,並在每回章末,都有評注,起畫龍點睛之妙。以文學的形式與史學的內容相結合是本書的主要特色和成功之處,在興味盎然地欣賞一幕幕曆史畫麵的同時,又可得到豐富的曆史知識,有較強的可讀性。

——簡介《唐代文苑風尚》

中國是詩歌的國家,尤其唐代的詩歌創作更是燦爛輝煌。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代表的詩人,雲集朝野、輩出不窮。陝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唐代文苑風尚》(中國風俗叢書),通過文人們遠大的政治抱負,強烈的仕途欲望,繁榮的創作活動,仕途失意後的隱逸,豐富的生活情趣和放蕩不羈的不拘小節行為,具體地生動地反映了唐代文人的形形*的社會風尚和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層麵,內容豐富多彩,耐人尋味。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整個國家和民族處於欣欣向榮的上升階段的氛圍中。因此,“好語王霸大略”,已成為唐代文人施展宏圖的共同風尚。李白“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杜甫“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說出了文人們真實的心聲。在唐王朝開疆拓土的征戰中,他們又激情高呼:“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

“學而優則仕。”唐代選拔人才的科舉製度,給文人麵前展現出了一條實現政治理想的光明的廣闊道路。為此,多少人學史窮經,尋章摘句,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嘔心瀝血,為創作佳作、金榜題名而奮鬥不息。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孟郊“有時吐向床,枕席不解聽”,李賀背著錦囊覓句,賈島騎驢“推敲”,曆代文壇傳為佳話。在這種風尚的影響下,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人人愛詩,人人習詩,詩歌園地百花爭妍,蔚為壯觀。

唐代文人在或懷才不遇,或仕途失意,大都從“入世”轉向了“出世”的消極情緒。有的感歎壯誌難酬:“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有的厭倦官場生活而向往蕭散優遊。王維《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就是這種悠閑生活的生動寫照。於是,隱居、郊遊、賞花,歌舞、書法、繪畫、交友,交織成了文人豐富的生活情趣。從而孕育出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和為人稱道的書法、繪畫作品,成為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至今仍放射著燦爛的光芒。

唐代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也給文人們提供了悠閑生活的物質條件,他們縱情酒色,放蕩不羈。“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白居易蓄婢:“櫻桃樊素口,楊柳*。”李白:“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杜牧揚州狎妓:“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就連道貌岸然的韓愈,也好資財,耽聲色。這樣,“時代精神已不在大漠風塵,而在花前月下;已不在馬上拚殺,而在閨房畫眉;已不在世間進取,而在心境解脫。”形成這種景況,是令人們深思的:“都雲文士狂,誰解其中味?”

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讀物,資料翔實豐富,敘事狀物,生動活潑,文筆簡練、流暢,款款讀來,在欣賞一幅幅曆史畫卷的同時,又可得到豐富的文學知識。對有誌研究唐代文學工作者,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簡介通俗小說《故都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