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翁軼影》譯序(摘)(2 / 3)

——薦長篇小說《226個彈孔》

青年女作家封筱梅同誌的長篇小說《226個彈孔》,最近已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應該說這是我省近幾年來在軍事題材創作上一個可喜的收獲,值得慶賀。

這本書描寫我軍某部“特功五連”在老山前線對越自衛反擊戰鬥中打得最漂亮的一次戰鬥的英雄偉跡,可歌可泣。作者深入槍林彈雨的戰地,以獨特的感受能力、敬佩的眼光,觀察戰士、理解戰士,因而她以熾烈的感情,深沉的愛,描繪了一群不同出身、不同年齡、不同經曆的年輕戰士的生活戰鬥風貌,他們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大勇無私地奉獻給了可愛的祖國。第一突擊隊隊長馬權斌,“他那瘦小的身軀裏,竟像有雄兵百萬,那麼沉著,那麼機敏,那麼靈活”,衝鋒起來,猶如猛虎下山,蛟龍出海。十七八歲的戰士唐擁軍,外表英俊,內心豐富,對生活理想有著執著的追求,雖然沒有完成他長篇小說《青春無價》的創作,但卻在a高地用鮮血寫完了他人生最後的一章。戰士馮鵬程在往返運送傷員的時候,渾身上下抹成了黑紅黑紅的精靈,而他仍然顯得那樣樂觀,那樣從容不迫,甚至忘了饑餓。新兵蛋子小閻“刀架在脖子上不眨眼,硬是一條漢子”!“特功五連”的有226個彈孔的紅旗,終於高高地飄揚在老山峰頂,飄揚在祖國人民的心中。

在行雲流水般的款款描述中,作者著力塑造人物形象。每個指戰員都寫得有血有肉,性格鮮明,形象逼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十分生動感人。在表現手法上,突破了傳統寫法的模式,構思新穎、獨特,峰回路轉,筆到意隨,落落有致,引人入勝。文筆簡練優美,既有詩人的激情,又有哲理性的啟迪,更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和藝術感染力。著名老作家杜鵬程同誌在為該書寫的熱情洋溢的序中說道:“反映他們生活戰鬥的作品我讀過不少,有一些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但像《226個彈孔》這樣強烈地吸引我、震撼我、感動我,這還是第一本”,“像這本書一樣把80年代的年輕軍人的靈魂如此生動感人地呈現在廣大讀者麵前的作品並不多。”因此,“使你拿到手裏就要一口氣讀完,欲罷不能。”

——薦《夾縫時代》

報告文學是當代最為活躍的文學現象,它直接切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緊扣著時代的脈搏,因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青年作家常揚的報告文學集《夾縫時代》,就在同類作品中放射著異樣的光彩,熠熠照人。作者在長期記者生涯中,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深入錯綜複雜的生活,上下求索,以睿智的觀察力,有據的思辨,透視生活,剖析生活,既寫成功時的歡聲笑語,又寫挫折時的喟歎和眼淚。在他筆下往往帶著哲理的、曆史的內涵,文化的、人性的光澤,讀後使人感奮,令人深思,浮想聯翩,回味餘繞。

窺斑見豹。且看:《夾縫時代》據理論證,目前我國出現就業的高峰。在這樣嚴峻的形勢麵前,必須正視危機,走出困境。從而反映了青年群體在社會各方麵的扶持下,苦鬥與搏擊,競爭與生存,闖出一條條就業的新路。《驚險的跳躍》,從許許多多企業管理者和經營者身上,審視到了現實商品價值在驚險跳躍中的悲劇色彩。震撼心靈的現實生活,驅使作者大膽揭示出中國農民商品經濟活動中的種種弊端——曆史的、現實的、傳統文化的、心理意識的,發人深省。日本《讀賣新聞》社記者山田讀了這篇文章,專程來西安訪問了作者,回國後撰寫了專題報道。《黃河沉船》以恢弘的篇幅描寫了黃河沉船的始末,重要的是貴在沒有把筆觸拘泥於這一事件的大悲劇,而能深入生活最底層挖掘出這場悲劇的內涵,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共和國,缺血的母親》通過大量深入地調查研究,深刻反映了我國稅收麵臨的困境,被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譽為“建國以來最全麵、深刻反映稅收戰線的文學作品”。《女性悲歡大思考》反映在改革大潮中,婦女的苦與樂、悲與歡,真切感人,在讀者中間引起強烈反響,收到全國各地數以百計的讀者來信,無不讚揚它的現實意義。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作者以敏思的超前意識直麵社會生活,不悲觀,不粉飾;指出病痛,為了療救;正視危機,為結束危機,是整個作品的主旋律和藝術特色,全書感情熾烈,思辨有據,文筆流暢,生動感人。老作家李若冰為該書撰寫了序——《略談常揚的報告文學》,熱情洋溢地評價了這本書的社會意義和價值,並對作者在報告文學領域裏的辛勤勞作和取得的豐碩成果給予了讚揚。

——簡介《李敷仁詩文選》

“老百姓的土色土香你最濃。”

你開出來的花兒也最紅。

敵人把你看作眼中釘,“老百姓把你看作鬥大一顆星。”

——摘自柯仲平《悼敷仁同誌》

《李敷仁詩文選》最近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敷仁是鹹陽縣北杜鎮人,1899年生,於1958年2月逝世於西安,終年58歲。李敷仁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民俗學家。解放前,他以筆墨為武器,以報紙為前沿陣地,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寫下了大量的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詩文。李敷仁的名字伴隨著他主辦的《老百姓》和《民眾導報》,流傳在渭水兩岸,漢江之濱,長城南北。群眾都親切地稱呼他的名字為“老百姓”。

本書由李敷仁的女兒李荷麗從父親浩繁的遺作中挑選出來的一部分作品編輯而成。共分為三輯:第一輯,包括傳記、日記、小說,散文。主要是李敷仁一生竭力追求真理、追求革命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曆程的生活實錄,深刻地反映了他和人民群眾休戚相關的深厚感情。其中《虎口餘生》一文,真實而生動地描寫了他被國民黨特務在鹹陽塬上槍殺始末,曲折驚險,感人至深。第二輯,包括致力於辦《老百姓》和《民眾導報》的經驗總結和研究民俗學的理論文章。特別是辦通俗化報紙,其中有不少經驗,是很值得借鑒的,如:替老百姓說話,說老百姓的話,老百姓在報紙上說話,和群眾打成一片,使報紙真正成為老百姓的忠實代言人和知心朋友。正因為如此,它不僅在省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而且也流傳到蘇聯、瑞典等國家。第三輯,詩歌。這部分詩歌的題材十分廣泛,既有對勞動人民美德、勤勞、智慧的歌頌,也有對勞動人民的苦難的深切同情;既有對光明的讚美,也有對黑暗的鞭撻;既有劍與火的政治詩抄,也有抒情的小曲等。而且詩的風格和形式的多樣化,也構成了它獨具的特色,有“下裏巴人”的“快板”、“數來寶”、“勸善歌”、“三字經”等;又有“陽春白雪”的五言、七言絕句和律詩;又有自由體的新詩,斑斕多姿,相互映輝,而且易懂、易記、易於流傳。全書感情真切,文筆樸實,大都運用的是來自群眾中的語言,生動、形象,表達力強,散發著濃鬱的泥土芳香。“咀嚼有餘味,百過良未足”,讀起來倍覺親切感人。另外,曆史學家、李敷仁的親密戰友武伯綸同誌為本書撰寫了序。為了緬懷李敷仁同誌,還附錄了著名老詩人柯仲平同誌的詩《悼敷仁同誌》,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