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夫與《深深的腳印》
京夫同誌在創作道路上大踏步前進,是在粉碎“*”以後,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勤耕多產,顯示了他的創作才能,寫了不少短篇小說,在全國引起了廣泛的注目。其中,《手杖》一文,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後來在文學叢刊《當代》上發表的短篇小說《娘》,更引起了讀者強烈反響,使他的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京夫同誌出生在秦嶺山區,他和山區的鄉親一塊忍受過饑餓,共享過歡樂,也一道扛過繁重的擔子,改變著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和山區的人民、土地和一草一木都凝結下深厚的感情。通過《深深的腳印》這部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把筆墨獻給在生活第一線的普通人,表達他們的心聲,表達他們的希望,表達他們的沉思和苦幹,特別謳歌和描繪那種心靈崇高和創業的頂梁柱。如《深深的腳印》中的公社黨委委員、五星大隊黨支書周來成老漢,不論說話、辦事,都是結結實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步一個腳印地開拓著新的生活。這樣的人物是真實的,是可敬可親的,他們是黨在農村建設中的“老基本”,生活的真正主人公。京夫同誌作品的主要特征,或者說主要風格,就是開拓較深,結構嚴密,寓意含蓄,語言樸實,表現力強。《手杖》通過山區一位忠厚善良的老人,給一位被“流放”到秦嶺偏遠山區的高幹的手杖的故事,真實生動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使人感到普通老百姓——人民群眾,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情和支持,是久久耐人尋味的。我們在革命的曆史長河中,每取得一個勝利,不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的“手杖”在支持的結果嗎?京夫同誌以他對生活敏銳的感受,選取這寓意深刻的題材,而且那麼富於激情去描繪這一切,正表現了他的胸懷、向往和藝術追求。《娘》又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品以母愛為中心寫了三代人的命運,讀後把人帶到曆史的回顧中,帶到當前的現實生活中,使你聯想起崇高、遼闊和意義久遠的種種事物,增加生活的力量。這篇作品是通過作者在夢中回憶娘的一生命運,流水行雲,生活畫麵一幕幕展現在讀者麵前,其藝術表現手法是新穎的,別出心裁的。農村實行生產責任製後,廣大社員從“割資本主義尾巴”、“吃大鍋飯”的痛苦和折磨中解放出來,心眼裏感到高興,把吃奶的勁都使在勞動致富的正道上來,農村到處呈現出一派新氣象。京夫同誌和社員們的命運感情是相同的,憂民之憂,樂民之樂,他以飽滿的激情謳歌這一新的變化。
《牛》一文中的跟生老漢飼養了一頭牛,他像侍候月婆一樣守在牛棚,牛冷了給牛蓋被子,牛饑了給牛喝米湯。牛的反芻聲,他覺得是那樣中聽,像聽一首美妙的輕音樂。他好像看到牛棚裏全“變成了牛,也馱著糧食,他看看自己,也變成了一頭馱牛,嘿,也馱的是糧食……”形象逼真,風趣幽默,躍然紙上,深深感染著讀者。京夫同誌由於熟悉生活、了解生活,他筆下的生活是多方麵的,生活畫麵是絢麗多彩的。在他的筆下,也有描繪“文化大革命”給人們心靈上造成傷痕的,如《過去的,過去吧》、《曆史問題》等,但作品的基調是昂揚的,對生活總是朝前看的。還有描繪農村男女青年純貞愛情的,如《女大當嫁》等等,都寫得情真意切。總之,通過這部作品可以看到:京夫同誌對人民的感情,對祖國的責任心以及帶著質樸的氣質,在創作道路上勤奮地工作著,探索著,前進著。我們相信京夫同誌在今後的創作上會“更上一層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