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不少人常常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有的不無自謙之意)。乍聽似乎是一句口頭語,人雲亦雲,不足為奇,但仔細想起來,倒值得一議。
“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原出自晉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其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話明顯地包含著兩層意思,是統一的,應全麵地領會其意。否則,拈頭去尾,執其一端,必將貽誤於人,貽誤於學,悔莫大焉。陶淵明學識博大精深,妙造自然,故不窮難盡之理,不究訓詁之極以自苦,而對必讀之書,則精研達詁,彼我互糅,與之俱化。試想,他若不管讀什麼書,一概走馬觀花,“不求甚解”,不措其意,豈有所會意而達到欣然忘食的程度呢?我國南北朝時候有個大畫家張僧繇,有“畫龍點睛,龍即騰空而去”的絕妙。唐朝的吳道子,開始看張僧繇的畫時,並不以為然,接著再看,卻又入了迷,三天不忍離去。宋朝大文學家蘇軾讀陶淵明的詩時說:“初讀若散緩,熟視有奇句。”若果他們看畫、讀詩,都采取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態度,怎麼能夠“會意”至於三天不忍離去?怎麼能夠“會意”其奇句乃至得其詩的真諦?
書是知識的寶庫,人們的精神食糧。記得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他一日不讀書,便不能生活。可見好讀書是多麼的重要!當前提倡幹部要知識化、專業化,這就要求非有好讀書的精神不可。一般說來,為了擴大知識麵,開闊視野,博覽群書,雖“不求甚解”,也是無可異議的。但要真正學到知識,掌握知識,精通它,應用它,那就不能滿足於“好讀書,不求甚解”,而必須對一些必讀的書,特別是有關自己專業技能的書,精讀細研,在“甚解”和“會意”上狠下工夫,做到寫作者言之入微,讀者會意入微,以至欣然忘食。元遺山《張仲傑郎中論文詩》中雲:“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餘味,百過良未足。”如此,認真讀書,反複領悟,才能獲得牢固的有用的知識,眼明耳聰,運用自如,獻身於“四化”建設事業。老停留在“好讀書,不求甚解”上,把讀書僅僅作為“看熱鬧”、消遣或裝潢門麵,嘩眾取寵,其結果學到的一知半解的知識,似懂非懂,似明非明,一旦書到用時,方後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