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造言,皆不相師(1 / 1)

魯迅說:“因襲與模仿決不能產生真藝術。”這就要求作家要有自己的創作個性和藝術追求。唐代文學家李翰提倡作家“創意造言,皆不相師”。他在談到“創意”時,說:“如山有恒、華、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榮,不必均也;如瀆有淮、濟、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焉,其曲直深淺,色黃白,不必均也;如百品之雜焉,其同者飽於腸焉,其味鹹酸苦辛,不必均也。”在談到“造言”時,他又說:“假令述笑哂之狀,曰莞爾;則《論語》言之矣,曰啞啞;則《易》言之矣,曰粲然;則穀梁子言之矣,曰倏爾;則班固言之矣,曰囅然;則左思言之矣;吾複言之,與前文何以異也?”這些真知灼見,發人深思。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意境博大深邃,堪稱匠心絕筆。後來,李白遊黃鶴樓時,觸景生情,也很想留作一首詩,但見了崔顥的題詩,便打消了寫詩的念頭:“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種“不相師”,“不複言”的嚴肅態度,曆來被人們傳為佳話,也給詩人增添了一分極亮的光彩!當然,這並非說作家不能寫同一題材的作品,關鍵是如何寫,能不能“更上一層樓”!且看: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首詩被人讚為“詞意超絕”、“冠蓋群儒”的妙筆。但三十四年後,偉大詩人杜甫遊洞庭湖,登上嶽陽樓,神思飛越,也揮筆寫下了《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湖,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其意境更壯闊,氣勢更雄渾,思想更深刻,胸懷更博大。真正達到了“草木之榮”,各樹奇葩;“曲直深淺”,各辟蹊徑;“鹹酸苦辛”,各具韻味。其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很值得我們學習。

金末文學家王若虛說得好:“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已覺祖師低一著,紛紛法嗣複何人?”可見,要想寫出真正感人的好作品,就不能因襲模仿別人,吃別人嚼過的饃。作家必須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生活,用自己的藝術特長去描繪生活。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寫出思想內容深刻、新穎不俗、具有時代精神又富強烈感染力的優秀作品,才能“用功深者其名也遠”,“獨警斯古擅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