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新聞聯播》災害性報道方式的轉變(2 / 2)

“主觀報道”是相對“客觀報道”而言,它是不對純客觀事實的報道,而是對人的觀點、評價、看法、情感等人們主觀意識的“報道”,有時可能是歪曲的甚至違背新聞事實的報道。客觀報道是對事件真實客觀的報道,報道之前必須對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得出的,符合事物本身發展規律的新聞報道。災害事件具有較強的破壞性,新聞報道要嚴格遵循真實性原則,如實的把災害的破壞範圍、破壞強度、持續時間、人為因素、救災進展等傳播給受眾,真實、客觀、及時的新聞報道能對受眾的積極地開展各種防護救援產生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報道上的原因導致了災害性報道的失誤,延誤了救助的最佳時機。

(一)缺乏深入調查,在播報過程中容易產生的矛盾現象

“真實性是無產階級新聞理論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我們報紙、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工作不可動搖的根本原則。”3《新聞聯播》作為我國最具權威的新聞欄目,在南方雪災的報道中體現了較強的主觀傾向性。在2008年1月18日,《新聞聯播》報道稱“黃淮江淮持續冰凍天氣大部分地區交通恢複”,但是次日確更正報道為“雨雪妨礙交通,寒冷仍將持續”。可以看出,《新聞聯播》在報道南方雪災時違背了新聞真實性的原則,這樣前後矛盾的說法,這些錯誤的報道對人們的災害救助及防禦都起了阻礙作用。

(二)“趨於功利”的播報方式

南方雪災的新聞報道由於出於一些人的功利思想,延續了“報喜不報憂”的新聞播報港式,沒有真實性的報道出真實的受災情況,災害報道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受眾從《新聞聯播》裏得到的信息幾乎全是正麵報道。網絡、博客等非主流媒介則向我們展現了災害事件的另一麵:物價上漲、民生艱苦、救助無力,以及救災物資的不合理使用等等。這樣的報道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對我們抗災救災是不利的。

(三)媒體“把關”標準的失職

《新聞聯播》作為我國的主流媒體,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作用,不可避免的也成為國家政府宣傳政策的重要窗口,代表的是國家政府的立場,這導致了新聞報道的趨利性過於明顯,“把關”標準失職。例如在對雪災連續50多天的報道中,沒有任何批評性報道,也很少有一些能傳遞給受眾有價值的負麵信息。受眾能從《新聞聯播》得到的消息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本次雪災,非常關心受災群眾,在雪災救助中湧現出了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而對於災害事件本身的破壞程度沒有涉及到,主次沒有認識清楚。

三、中西方媒體災害事件播報比較

在災害報道中,中國的新聞媒體總是從政府的角度來審視和報道事件。當然這與我國的行政體製是密切相關的,在我國政府是處理災害事件的些調整者和主力軍,並能對社會和民眾起到資源整合和引導作用,政府的中心地位決定了其在災害報道中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並且媒體擔負著傳播政府政策言論、穩定民心的重要作用,要符合政府的救災需求,所以對災害事件的報道多以“政府視角”展開。我國的災害報道,大多都是宣傳黨和政府怎麼抗震救災的,對災區人民生活狀況的關注和報道較少,大多報道的是政府部門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對災區人民進行救濟的,並且總是展現給受眾積極樂觀的一方麵。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媒體,對災害事件的報道主要采取“事件視角”,把災害時間本身作為新聞的中心,更多的是關注災害本身的破壞強度、發生發展等,記者似乎沒有站在任何角度,隻是客觀敘述,冷眼旁觀。

西方媒體在災害事件的報道中,也會涉及到災害現場采訪、原因背景分析、抗災救災情況進展等常規內容,但是西方媒體更多的是采取多樣化的寫作方式,他們不刻板采用模式化的報道語言,而是非常注重新聞報道的獨特形式和視角。例如在2008年南方雪災報道中,中西方媒體就采取了不同的報道方式。中國媒體以常規的報道思路開展,主要內容為最新的災情發展、各地抗災救災情況、領導官員災區視察、社會力量捐款救助等等。在報道中僅僅是陳述事實,沒有自己求新的觀點和看法,造成了大篇幅的報道往往成了贅述。西方媒體對我國這場雪災的報道則充分體現了“個性化”,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報道方式,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述上也更加靈活多樣化,在向受眾傳播消息的同時,也加進了主觀感受,更加人性化,容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情感共鳴。如路透社的報道《無助的中國乘客隻想回家》,以乘客視角來報道雪災情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中國擁抱殘酷的冬天》,用的是比喻手法。

參考文獻:

1、李同欣.不辱使命[N].人民日報.2008.6/2.

2、徐占品.《新聞聯播》災害事件報道的嬗變[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3).

3、雷躍捷.新聞理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