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新聞聯播》災害性報道方式的轉變
文化論壇
作者:李彬 李金龍 張天姝
摘 要:災害性新聞報道因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而廣被受眾關注。在我國新聞欄目“王牌老大”的《新聞聯播》中,在麵對災害性新聞報道上,從“南方雪災”到“汶川地震”我國的新聞播報態度上悄然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這些變化也標誌著我國災害性新聞報道體係的日趨成熟、完善。但與西方一些國家媒體相比,還有一些報道方法值得我們去揣摩、學習。
關鍵詞:災害報道;《新聞聯播》;報道;轉變
作者簡介:
李彬(1979-),女,吉林人,博士,吉林農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傳播學。
李金龍(1976-),男,琿春人,本科,琿春市廣播電視台。
張天姝(1986-)女,四平人,本科,琿春電視台記者,研究方向:電視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災害性新聞報道一般包括自然性災難和社會性災難事件兩類。與一般新聞相比,由於災難性新聞報道的突發性、重大性、社會性、關聯性等特質,容易在一段時期內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也容易吸引受眾眼球。《新聞聯播》作為最權威的新聞欄目,麵對災害性新聞報道上,對新聞價值的判斷更加準確並且報道的傳送時間更短,具有更強的時效性,可以更快地將有關信息傳遞給受眾。
一、報道實效性的突破
時效性是新聞的一個重要屬性,因此,新聞時效性往往成為媒體間為獲取受眾而激烈競爭的焦點。一個新聞事件報道的時效性強,不僅可以提高新聞媒體的知名度、公信度和影響力,而且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一些更有價值的信息,甚至挽救一個生命或是保衛了整個國家。對於災害性新聞報道更體現了媒體對於突發性新聞的應急能力,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
例如,《新聞聯播》對2008年南方雪災的報道,就沒有充分體現新聞的時效性。2008年1月12日,雪災已對南方多省市造成嚴重災害,很多地區交通中斷,旅客大量滯留,生活物資得不到補給保障。但是《新聞聯播》沒有認識到南方雪災的重要新聞價值,對南方雪災的報道每天至多出現一條,並且處於較後位置。直到2008年1月26日對南方雪災的報道才出現在《新聞聯播》的頭條位置,從2008年1月29日開始則出現了對南方雪災的“轟炸式”報道。可以看出,《新聞聯播》的報道有所延誤,不利於人們了解災情,這不僅不利於災害的救助工作,也不能引起相關領導的重視,所以導致了南方雪災後來的救助工作困難重重。
“新聞是易碎品”,因此,大眾媒體應按照新聞自身的傳播規律,及時、快速、準確刊播災情實況。要避免趨利性、報喜不報憂、甚至隱瞞壓製災害事件的不實報道,真實的新聞有利於控製謠言、安定民心和穩定社會。例如在發生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我國媒體在第一時間內對於汶川地震情況進行客觀全麵的報道,中央電視台、地方電視台、各級各類平麵媒體、各大門戶信息網站等,都成為民眾第一時間了解災區情況的信息渠道。中國媒體從政府抗震救災進展、災區民眾生活、社會各方支援、國際援助等各方麵全麵地進行了及時報道,有效地幫助人們掌握災情最新情況,信息的透明公開也為救援工作提供了便利,在國際新聞界贏得了廣泛好評。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尹韻公教授指出,“這次汶川大地震報道, 給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受眾最深刻、最漂亮的印象,就是我們的信息公開達到了最大化、最優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史上, 重大突發災害性報道達到這樣的信息公開程度, 是史無前例的。”1
不同媒體的受眾需求不同,選擇新聞價值的標準也不盡相同,但通常會以受眾的關注度為取向判斷新聞價值。《新聞聯播》區分新聞事件價值大小有兩種判斷標準:第一是播放位置,在《新聞聯播》中播出順序越靠前,表明該事件越為重視;第二是報道占用時間,一般來說時間越長,表示該事件越具有新聞價值。2在2008年1月13日之後的15天裏,《新聞聯播》頭條新聞中關於雪災的隻有2條,占到了總數的13.33%;而在汶川地震發生後的15天裏,關於災害事件的新聞頭條達到了14條,占到了總數的93.33%。在這裏我們就能看出汶川地震發生後,《新聞聯播》第一時間把新聞報道的重點轉移到災害報道上來,在前15天裏,近80%的新聞都是關於地震災害的,可以看出對災害事件的新聞價值判斷準確迅速,對汶川地震全方位的報道, 也實現了新聞聯播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這樣也使得我國的主流媒體在國際新聞界在災害性報道中被認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報道視角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