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途殊歸:試論“下克上”背景下中日文化的不同走勢(3 / 3)

結語

在“下克上”的社會背景下中日兩國文化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並不是偶然的,這和兩國的文化發展史以及文化特性不同等因素有著直接聯係。分析這一差異及其原因可以為中日文化交流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切入點。同時,分析不同階層文化的鬥爭與融合,對於我們如何對待當今社會文化多元化這一課題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注釋:

[1]、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劉績生譯 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第107頁.

[2]、王金林.簡明日本古代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74-275頁.

[3]、綱野善彥.悪黨と海賊——日本中世の社會と政治[M].法政大學出版局,1995年5月,第140-141頁.作者譯.

[4]、池享.日本中世の歴史6 戦國大名と一揆[M].吉川弘文館,2009年8月,第59頁.作者譯.

[5]、同上,第60頁.

[6]、古田一良.日本通史[M].章欽亮譯 國立編譯館,1942年,第175頁.

[7]、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劉績生譯 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108頁.

[8]、同上.

[9]、王軍彥.日本室町時代的文化及其特色[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9(3).

[10]、商傳.明朝文化:未完成的近代化轉型 [J]. 學術月刊,2010(6).

[11]、萬朝林.明朝文化[M].南京出版社,2005年,第36頁.

[12]、陳梧桐.中國文化通史 明代卷[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313頁.

[13]、萬朝林.明朝文化[M].南京出版社,2005年,第87頁.

[14]、林明德.日本中世近世史[M].三民書局,2000年,第81頁.

[15]、王勇.日本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0頁.

[16]、何芳川.“華夷秩序”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6).

[17]、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9頁.作者譯.

[18]、馮天瑜 何曉明 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19頁.

[19]、張岱年 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68-275頁.

參考文獻:

1、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劉績生譯 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

2、王金林.簡明日本古代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3、綱野善彥.悪黨と海賊——日本中世の社會と政治[M].法政大學出版局,1995年5月.

4、池享.日本中世の歴史6 戦國大名と一揆[M].吉川弘文館,2009年8月.

5、古田一良.日本通史[M].章欽亮譯 國立編譯館,1942年.

6、王軍彥.日本室町時代的文化及其特色[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9(3).

7、商傳.明朝文化:未完成的近代化轉型[J].學術月刊,2010(6).

8、萬朝林.明朝文化[M].南京出版社,2005年.

9、陳梧桐.中國文化通史 明代卷[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0、林明德.日本中世近世史[M].三民書局,2000年.

11、王勇.日本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何芳川.“華夷秩序”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6).

13、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14、馮天瑜 何曉明 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15、張岱年 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005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