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人的天性,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三個層次構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與生俱來的無意識的結構部分,是人的本性,由性欲內驅力組成,並且按“快樂原則”活動。隨著我國傳媒業的日益發展,傳播理念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以前的“傳播者本位”到 “受眾本位”再到當前流行的“傳者和受眾互動”的傳播理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傳播人的思維。根據這個思維的引導,評判電視節目優劣的標準的就是一點:收視率!“即某個時段收看某個電視節目的目標觀眾人數占總目標人群的比重。”②這也是電視節目市場分析的重要數據來源,從國家到地市縣各級電視台無一幸免。受到觀眾喜愛是電視人做節目的動力、也是目的,從觀眾的立場來思考問題是一個新時代電視工作者的基本素質,但是一味的迎合觀眾的口味也需要有個度,物極必反的道理是我們都明白的。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工作學習壓力非常大,有消遣娛樂的需求,收看帶有娛樂性質的節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樣也能保證旺盛的精力,並且刺激和強化活動能力。既宣泄了壓抑的情感,又讓身心得到調節。所以娛樂元素在電視界大行其道是可以被理解的,但若流於庸俗,過於泛濫,就適得其反。娛樂本無罪,但在盲目的發展中失去了方向和理智,必然使電視節目走向媚俗化的道路,最終難以得到觀眾的認可。梁小斌在懺悔過去的反思,即使他的反思在當時產生了獨立於作者意圖的社會價值。而誰又來對當下的文藝乃至社會進行思考和懺悔呢?
三、娛樂化不能等同低俗化
“快樂至上,遊戲無罪” 。為了賺取受眾注意力,電視工作者使盡渾身解數,主持人暴露奇異的著裝、做作刻意的港台腔、搞笑作怪挖人隱私,滿足受眾潛意識裏的窺視欲望,這些都暴露出電視人的浮躁與急功近利。缺乏人文關懷這是所有問題的症結所在。九十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呼嘯而來,卷走了青春和理想,卷走了激情和浪漫,卷走了思考和審視,卷走了太多太多我們曾經的信念和堅持。留下的是利益,爭鬥,麻木,消費,娛樂……我們看似冷靜、成熟、見多識廣,但是我們也很平庸,很乏味,很麻木,很沒有文化。
電視節目也是這樣, 在市場利益和收視率的驅動下,相當一部分娛樂節目片麵追求新、奇、鬧,早已將媒體承擔的社會責任拋諸腦後。湖南衛視的《百變大咖秀》欄目,以明星模仿明星為主要看點,粗俗搞笑、嘩眾取寵,毫無審美意趣,弱智化與審醜熱蜂擁出現,人文失語、理性缺席。“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告訴我們,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③這類低俗之舉帶給大眾的也許有一時的快感,但若繼續下去,不僅大眾的審美品位會持續走低,而且還會讓一大批格調高雅的電視節目失去賴以生存的理性空間。
結語
當今社會的主流文化仍然是大眾文化,而大眾文化的低俗、惡俗、娛樂至上的趨勢愈演愈烈,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文化信仰和道德底線,情、義、信早已經在這些人的腦子中失去了位置和概念。而文學界、影視界對惡趣味的一味迎合更加劇了整個中國社會的文化自殺。魯迅和梁實秋雖然筆架打得甚是激烈,但他們共同認為文學大眾化不能以降低藝術品格去遷就和媚悅大眾。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602593.htm
2、http://baike.baidu.com/view/1135.htm#6
3、《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