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方高校在地方文化建設與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1 / 2)

地方高校在地方文化建設與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

文化論壇

作者:張新征

摘 要:大學是現代社會最高的教育機構,同時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中心,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大學要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地方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創新中應該發揮應有的作用,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服務。

關鍵詞:地方高校;校園文化;文化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 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大學是現代社會最高的教育機構,同時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中心。現在人們普遍認同大學具有三大職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但大學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是聚集大量科學知識和文化精英的重要場所,通過知識傳播、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對社會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大學具有與生俱來的、獨有的、影響深遠的傳承和創新文化的社會職能。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作為保存、研究和傳播知識與科技的高地,傳承優秀文化,創新思想文化,推動文化傳播和交流,既是大學自身性質所決定的理應承擔的曆史使命,同時也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賦予大學責無旁貸的義務。大學作為創造並培育新文化的中心,始終輻射、影響、引領著社會文化的更新和發展。

一、作為文化來講,首先應該是傳承,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

九江學院藝術學院首開江西省高校與地方聯姻,共同保護、傳承九江本土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保護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九江學院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創新工作的一個重點,也是藝術學院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創新工作的一大亮點。在校領導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藝術學院先後成立了“青陽腔戲曲藝術中心”、“天藝旅遊工藝品研究中心”、“瑞昌剪紙研究中心”等科研開發機構,開展對九江本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服務於九江市文化藝術建設和旅遊商品開發等工作,在省內外有著很大的影響。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學院自覺擔當起保護、傳承和研究的重任。2007年6月9日第二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學校與湖口縣政府簽訂了保護傳承青陽腔戲曲藝術合作協議,成立了“青陽腔戲曲藝術中心”和“青陽腔戲曲藝術教學實踐基地”,並經常請青陽腔戲曲民間老藝人進校傳授技藝;2008年6月14日,學校與瑞昌市簽訂了“瑞昌剪紙”合作協議,並在“瑞昌剪紙”最富盛名的瑞昌市夏畈鎮成立了“瑞昌剪紙教學實踐基地”;2009年6月12日,九江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開館。2010年6月11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江學院研究基地”正式落戶藝術學院,這是目前江西省唯一的一個研究基地。2010年6月,學院組織、承辦了“2010中國·九江青陽腔學術研討會”;2010年9月,中央電視台11頻道《長江戲話》欄目組對我校的“青陽腔進校園”進行了專題拍攝。2011年6月11日,九江市“文化遺產日”係列活動在學校正式啟動;7月6日,由國家廣電總局人事司副司長張宏率領的中宣部等六部委聯合檢查組來到學校,檢查指導“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並參觀了學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對學校在“非遺”傳承保護上所做的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至此,學院充分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已成功將湖口青陽腔、湖口草龍、瑞昌剪紙、瑞昌竹編、星子金星硯、星子西河戲、九江山歌、修水全豐花燈、武寧打鼓歌和采茶戲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校園,走出一條高校與地方“聯姻”、保護與傳承“非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