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力角度看法語道德諺語中的人稱指稱語
語言研究
作者:尚進
摘 要:諺語短小精辟卻意味深遠。它是各國語言中的文化瑰寶。在諺語的指引下,人們過著健康的生活。尤其是道德諺語,更是警示和勸誡的典範。我們常用道德諺語教化人們,但為什麼它有這麼濃厚的教化色彩呢?本文將從語言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法語道德諺語中人稱指示語的力量。
關鍵詞:道德諺語;人稱指示語;語言力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語言力是指語言通過聲音對對方的思想、情感以及行為的指令和影響。與物理力一樣,語言力也是抽象概念。它是作用於人心理的一種力,因此可以通過“受力者”行為和態度的改變來判斷語言力的作用情況。語言力對人行為和態度的影響體現在各個方麵,例如人稱指示語。人稱指示語是指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言語信息中對人物角色的指代和稱呼。人稱指示語可分為:第一人稱指示、第二人稱指示、第三人稱指示。在Grammaire méthodique du fran?ais一書中,對法語第一、二人稱的指示語做了如下解釋:je指言者,tu是聽者,nous既包括言者也包括聽者,vous指單數或複數形式的聽者,甚至包括聽者之外的其他人。
在特定語境下,言者對人稱指示語的選擇表達了其對聽者的態度和情感,因此言語交際中,不同的人稱指示語會對聽者的心理、態度、行為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法語道德諺語中的人稱指示語主要有:
A. 指示代詞做主語,其中包括一些以關係代詞qui開頭的省略句。例如:
Ce que l’on sème, c’est aussi ce que l’on récolte.
Ce qui est amer à la bouche est doux au c?ur.
Celui qui court deux lièvres à la fois n’en prend aucun.
B. 泛指代詞做主語。例如:
On est puni souvent par où l’on a péché.
On ne saurait faire boire un ane qui n’a pas soif.
C. 與無人稱動詞配合使用的無人稱代詞做主語。例如:
Il ne suffit pas d’avoir le corps propre, il faut avoir l’esprit pur.
Il y a loin du dire au faire.
在語言交際中,聽者對指示詞語的感知是建立在心理體驗基礎上的。是人們利用本身的認知能力來認識客觀世界的結果。美國認知語言學家Gilles Fauconnier的“心理空間”理論剛好可以詮釋道德諺語中人稱指示語中存在的語言力。該理論認為,現實空間中的語義項在心理空間中存在多重實現的問題,也就是說現實空間中的語義項在心理空間中沒有固定的投射:在不同的語境參數下有不同的語義值,這些語義值可以是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