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箏樂研究

藝術研究

作者:閆妍

注:本文屬池州學院引進研究生科研啟動項目終期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0RC043

摘 要:山東箏樂藝術源遠流長,菏澤箏樂作為山東箏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流傳發展過程中與當地的民俗、民間音樂、方言等因素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特征的菏澤箏樂。

筆者通過對菏澤傳統箏曲的曲式結構和旋律節奏等特征進行分析,表述了菏澤傳統箏曲分為兩大類,即大板箏曲和小板箏曲。通過對其傳統演奏技法特征的表述,闡明菏澤箏樂在流傳和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技法體係,通過對花字工尺譜的介紹,闡明菏澤箏樂藝術已具備自身特有的記譜方式。並有一定數量的樂曲,使之成為山東箏派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菏澤 ;古箏音樂 ;大板箏曲 ;小板箏曲

作者簡介:閆妍,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古箏演奏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J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菏澤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菏澤不僅是著名的中國牡丹城,其民間音樂文化更是色彩紛呈。熱鬧的“魯西南鼓吹打”、悠久的“傳統箏樂”、特色的 “柳子戲”、“大平調”、“山東琴書”,各種形式的民間音樂藝術進行融合,為具有地方特色的菏澤箏樂藝術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土壤。

菏澤箏樂深深的紮根於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鮮明的地域色彩,箏曲寓意深長,流傳廣泛,筆者通過對菏澤傳統箏曲兩大種類的介紹,主要從曲式結構、節奏、旋律等特征分別對其進行分析;通過對傳統技法小關節托劈的介紹,表述菏澤箏樂藝術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通過對花字工尺譜的介紹,闡明菏澤箏樂藝術已具備自身特有的記譜方式。

菏澤傳統箏曲種類

一、大板箏曲

(一)、大板箏曲的概念

大板箏曲在菏澤傳統箏曲的留存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演奏形式分為合奏和獨奏兩種。它是以“八板體”為基礎進行發展變化,而 “八板體”的結構特征和變奏形式是大板箏曲的特色所在。每首大板箏曲都有固定的板序及速度標記。分別用“大板第一”(代表慢速)、“大板第二”(比慢速稍快)、 “大板第三”(代表中速)、“大板第四”(代表快速)來表示。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隱公自歎》、(大板第一)《美女思鄉》(大板第二)、《普天同慶》(大板第三)、《夜靜鑾鈴》(大板第四)等。

提到大板箏曲,就不得不介紹“碰八板”的概念。碰八板,又名“絲弦對八板”,是菏澤地區民間流傳的絲弦重奏樂,由古箏、琵琶、揚琴、如意鉤(當地稱為奚琴)四種樂器演奏“八板體”而得名。[1]合樂時,不同樂器使用的樂譜各不相同,但結構一致,均有八個樂句組成,除了第五句是十二板之外,其餘樂句均為八板。此類樂曲在進行演奏時,即興發揮,彼此襯托,互相融合,形成獨特的複調化織體且每個樂曲都能結束在一起,所以被民間藝人形象的稱為“碰八板”。此外,“碰八板”也常常作為山東琴書的器樂前奏曲或書前“震場”來使用[2],藝人稱其為“大八板”或“老八板”。

大板箏曲不僅運用於絲弦樂合奏,也可作為獨奏曲來使用。即可以單獨演奏一首大板箏曲;也可以將數首,一般是四首大板箏曲連為一首,形成套曲的形式。如:《高山流水》、《四段錦》等。

(二)、大板箏曲的曲式結構分析

1. 何謂“八板體”

大板箏曲的“八板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一種嚴格的民間曲式結構;另一層含義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器樂曲牌。經發展演變,在其結構、速度、節拍、調式和旋律等產生變體形式,

“八板體”結構就是由六十八板組合而成的樂曲曲式結構。追溯源頭,目前最早關於六十八板結構的著作,就是清朝乾隆二十七年一素子整理的《琵琶譜》。其在《八板名源》中寫道:“詎知古人製作之初,有譜必有板,一譜合定六十八板,而六十八板中分為八節,節者段也,即落頭句也。一段之下從字起板,故雲八板。”[3]六十八板結構的樂曲目前多稱為“八板體”結構,是以“八板”的結構規律為特點而形成且流傳於民間的曲式結構。它稱包含八個強拍(即八大板)的樂句為一大板,所謂六十八板就是由八個樂句另加四板(通常在第五樂句加四板),八八六十四加四即形成六十八板的結構形式。

而另一層含義的《八板》指的是一首流傳於民間的無標題器樂曲牌,又名《老八板》、《老六板》,其後經發展演變,在結構、速度、節拍、調式和旋律等產生變體形式,所以又有《慢八板》、《花八板》等名稱。經長期流傳,《八板》又變成許多標題性器樂曲牌。如,《高山流水》、《漢宮秋月》、《錦上添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