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藝體生擇業效能感特點研究綜述(3 / 3)

3.1.2擇業效能感的幹預研究

Fukuyama,Probert,Neimeyer,Nevill和Metzler(1988)報告了一個設計目的旨在評估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和職業決策果斷性的計算機輔助性職業指導方案效果的調查結果(Discover,Rayma&Bowlsbey)。結果顯示出,大學生在CDMSE上的得分有了顯著性地提高,表現在職業決策上的猶豫不決的情況減少了。Luzzo,Funk和Strang(1996)考察了在提高擇業效能感方麵進行歸因性再訓練的效果。幹預的焦點是說服學生把做出職業決策上的低水平自信心和與職業相關的失敗歸因於缺乏努力。結果揭示出最初表現為一個外部職業控製點的學生,通過隨後的歸因再訓練過程,其CDMSE分數有了顯著性地提高。

3.2國內的研究

3.2.1關於擇業效能感相關因素的研究

目前,國內大部分研究者通過對大學生群體擇業效能感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的擇業效能感存在性別、年級、專業差異,在擇業效能感影響因素方麵發現人格因素、就業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等對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存在影響。

趙馮香(2005)研究發現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擇業效能感高於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

石家莊學院的陳瑞瑞(2006)等人通過對300名大學生調查發現整體擇業效能感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理科生的擇業效能感高於文科生。

蘇州大學楊景(2008)研究發現大學生擇業效能感上存在性別差異,女大學的擇業效能感存在年齡差異,不存在專業差異、地區差異。

長江師範學院劉永景(2009)通過對269名高等師範畢業生進行測評發現,高師畢業生擇業效能感不存在性別、專業差異。擇業效能感和心理健康諸因子得分呈顯著的負相關。

3.2.2有關擇業效能感幹預的研究

目前國內關於擇業效能感幹預的研究較少,且主要是針對於大學生群體的幹預研究。

龍燕梅於2003年進行擇業效能感的幹預研究,她采用的是歸因訓練為核心的方法,結果表明實施幹預對實驗組學生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可以引導個體形成積極的歸因方式,其擇業效能感的水平有所提高,特質焦慮程度也降低了。

蘇州大學楊景(2008)采用幹預的方法目的在於找到可以提高女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這些幹預結束後研究者都對實驗組成員重新使用擇業效能感問卷測量,結果都顯示實驗組成員的擇業效能感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鄭日昌,張杉杉.擇業效能感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自理學報,2002(l):91- 92.

2、郭本禹.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10-11.

3、Bandura,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4、謝員,龍立榮.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課程幹預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