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意誌較弱,行動上不能持之以恒
藝術生對他人依賴性強,心裏素質較差,抗挫折能力不強。據調查“約有83.2%的學生表示在遭到挫折後,自己心理會有陰影。甚至有8%的同學表示自己可能會一蹶不振”。他們總是常立誌,卻時常半途而廢,不能夠做到立長誌,立大誌可能最終隻得小誌。他們對於既定的目標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缺少長久的行動力。
藝體生的這些特點使得他們在日趨激烈的就業過程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3.藝體生的研究現狀
據筆者對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期刊網以“藝體生”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搜索結果中共有二十四篇關於藝體生的文章,這些論文分別對藝體生的英語、數學等文化課程教學做了一定的探討與分析,主要是針對藝體生的教學方法的闡述,而對藝體生與心理學相關的研究幾乎為零。從文獻的數量和探討內容可以看出,我們對藝體生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不足,雖然他們隻占據大學生群體很小的比例,但他們的發展也不容忽視。並且,在已有的研究中,也很少看到與大學藝體生擇業效能感的相關研究報告。因此研究藝體生的擇業效能感具有現實的意義。
(二)擇業效能感的研究
1.擇業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1981年,Betz和Hackett在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和Crites(1978)的職業成熟度理論的啟發下,提出了擇業效能感理論,即個體對於自己實施和堅持與職業選擇相關行為的能力的信念。
2.擇業效能感的理論研究
2.1自我效能感理論
Bandura於1977年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某項活動的自信程度。Bandura曾根據活動、任務、情境的具體性將自我效能區分為3種層次:具體任務自我效能感、領域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
德國臨床和健康心理學家 Ralf Schwarzer也認為有一種一般性的自我效能存在著,指的是個體應付各種不同環境的挑戰或麵對新事物時的一種總體性的自信心。
2.2 Crites的職業成熟理論
Crites 於1978年提出的職業成熟理論也是擇業效能感概念提出的主要理論依據。他認為,職業成熟過程應包括職業選擇內容和職業選擇過程,而職業選擇過程包括職業選擇能力和職業選擇態度。而準確自我評價能力、收集職業信息、目標篩選能力、職業規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這五種能力又構成了擇業效能感測量的五個維度,有利於擇業效能感的測量內容更加具體化。
3.擇業效能感的實證研究
目前,國內外對於擇業效能感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麵:擇業效能感相關因素的研究、擇業效能感的幹預研究。
3.1 國外的研究
3.1.1關於擇業效能感相關因素的研究
Peterson(1993a,b)的研究表明,與較高的擇業效能感水平相關的變量包括較高的職業抱負、較大的年齡和較高的年級。另外,與較高的擇業效能感相關的還有父母受教育的水平,母親是否從事專職職業等因素。
Eaton、Watson通過調查得出南非和澳大利亞學生中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Mathieu,Sowa和Niles的研究表明無法做出職業選擇的女大學生,其擇業效能感顯著低於那些偏向選擇以男性為主導的職業或中性職業的女大學生,但她們與那些選擇偏向傳統職業的女大學生在擇業效能感總分上沒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