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雙城記》的人性(2 / 2)

除此之外,狄更斯並沒有全盤否定書中那些在革命中站起來的受壓迫的人們,從他們身上也體現了人性的光芒和希望。當馬奈特在法庭上營救達內時,這些革命者聽說達內的妻子是好醫生馬奈特的獨生女兒之後,他們向這位大家都熟悉的好醫生歡呼,聲音響徹了整個大廳。當法庭宣布達內無罪釋放時,人群不但一擁而上、熱淚滾滾地擁抱了他,而且把他塞在椅子裏和著一片歡呼聲送回了家。

二、對人性醜惡的鞭撻

在《雙城記》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另外一個反麵人物來看作品如何鞭撻人性的醜惡,那就是德發日太太。德發日太太作為一個受壓迫的下層婦女,狄更斯對她表示深深的同情。她很早失去了親人,之後一直在仇恨中度過。在革命前中,她是位成熟穩重、從容不迫的女人。在革命爆發後,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去描寫她的凶狠、殘酷、變態的心理。她喪失了理智,成了殺人的魔王。為了複仇,她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到了後來,用馬奈特醫生留在巴士底監獄的信指控了醫生的女婿,堅決要將達內送上斷頭台。不僅如此,德發日太太還通過自己身邊的人來合謀欲將馬奈特醫生父女等人一並處死,因為他們阻擋了她的殺人計劃。她的仇恨加深了她對社會的厭惡,泯滅了她人性中的光輝。因此,狄更斯給了露西一個甜美的愛情和幸福的生活,卻讓這位一直處於不幸中的德發日太太在一場鬧劇中死在自己的槍口下。

《雙城記》通過德發日太太的結局,從側麵折射出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血腥、暴力不是社會的主流,以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反抗,同樣也會葬送自己。梁實秋曾說:“狄更斯不想寫革命史,他隻要捕捉那一時代的氣氛,用一個故事來說明流血隻能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報無有已時,隻有仁愛的心才能挽救浩劫。”4這些與人性美相反的醜惡熱性,在狄更斯心中那個充滿愛和善的王國裏,最終是要滅亡的。“惡往往都是曇花一現,都要和作惡者一同滅亡,而善則永世長存。”5

三、結語

“狄更斯在其一生的創作過程中,始終嚴肅地思考和探討人性與社會;他批判人類社會中的不公正,抨擊人性的醜惡,宣揚人性的善與美,《雙城記》完整體現了狄更斯的仁愛精神和人文思想。”6作為英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狄更斯把愛的光輝灑在了他所鍾愛的人們身上,帶給我們獨特的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1、羅經國.狄更斯評論集[C].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41.

2、狄更斯.雙城記·譯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2.

3、羅經國.狄更斯評論集[C].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42.

4、梁實秋.英國文學史[M].台北:協誌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262.

5、狄更斯.雙城記·譯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4.

6、傅守祥.論《雙城記》浪漫現實主義的仁愛精神[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4(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