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雙城記》的人性
文學評論
作者:鄭練淳
摘 要:本文對19世紀英國享有盛名的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雙城記》從人性角度進行賞析,試圖挖掘出作品內部所蘊含的獨特之美。
關鍵詞:雙城記;人性美
作者簡介:鄭練淳,男,重慶師範大學2010級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狄更斯的小說實際上可以歸結為一句話:行善和愛。”1《雙城記》以恐怖和充滿血腥的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在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中眾多的人物形象呈現出複雜的人性,通過閱讀小說,我們可體會到作者對人性美的讚揚和對人性醜惡的鞭撻。
一、對人性美的讚揚
法國醫生馬奈特是小說的核心人物,《雙城記》記錄了馬奈特的一段曲折的人生經曆。由於他偶然目睹侯爵兄弟的暴行而遭到侯爵兄弟的迫害,被關進了巴士底獄。他家破人亡,逐漸由一個年輕有為的醫生變成了一個神誌不清的人,幸好出獄後在女兒細心的照料下得到了重生,並把所有的愛無私地奉獻給所愛的人。當他看到女兒與達內真心相愛時,他不計個人恩怨,成全了露西和達內的幸福。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達內被捕,馬奈特醫生不顧個人恩怨,毅然揭開舊日傷疤,以在巴士底獄受迫害的經曆,贏得暴動群眾的同情和支持,從監獄裏救出了達內。他的正直,他的善良,他的寬容令人感動,使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最偉大的父愛和最光輝的仁愛。
要說小說中最能體現出人性美的人物那便是卡頓了。他有才華,思想敏銳,但生活使他意誌消沉,玩世不恭,自暴自棄。然而就在這對一切漠不關心的表麵下,隱藏著一顆美麗的心。麵對不愛他的露西,他時刻關心著露西家發生的事情,並盡自己所能給他們幫助。他用他的智慧在法庭上解救了情敵達內。後來,他又以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別人的幸福。作為一個朋友,卡頓沒必要以自己的生命來解救情敵。但是,他為了心愛的人的幸福,毅然決然地走進了監獄,走上了斷頭台。卡頓無疑是作品中深受讀者喜愛的人物,“狄更斯曾說,這部小說使他‘深受感動,無比激奮’,並且渴望能親自在舞台上扮演西德尼·卡頓。”2
與卡頓相比,達內是個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他出生在貴族家族,儀表堂堂,正直高尚。他對貴族階層欺壓窮苦民眾殘忍的行為厭惡至極,毅然放棄了法國的巨大家產移居英國,當了一名精通法國文學的高級法文教師,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當他在英國與露西相愛、成婚、擁有孩子後,法國大革命開始了。罄竹難書的埃弗雷蒙德家族自然被列為複仇人選。當埃弗雷蒙德家族的老仆人加貝爾身臨險境時,他向英國的達內寄了一封信,向達內求助。當時達內的身份非常危險,然而他卻不顧個人安危,隻身前往法國,隻為救一個老仆人,而自己被捕。在他身上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正直、善良、勇敢和高尚的人性美。
露西是貫穿全文的女主人公,她的純潔、和善、孝順、智慧感染著每一個人。在她的細心照料下,神誌不清的馬奈特逐漸恢複了記憶和健康。為了可能讓監獄裏的丈夫看到一眼,她每天下午風雨無阻到大牆對麵去站兩個小時。她不因卡頓的頹廢墮落而漠視他,相反,她更希望做一些好的事把卡頓召回到一條更好的路上來,鼓勵他重新開始美好的人生。卡頓代替達內上斷頭台後,露西一家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每年的那一天她依然要為卡頓哭泣。法國丹納在《英國文學史》裏這樣評論狄更斯:“相信人性,憐憫和寬恕是人們身上最美好的美德……他認為隻有一種人生活得有價值,配得上被稱為人:這種人當他想到他給予別人或別人給予他的好處的時候便會掉下眼淚。”3露西的愛仿佛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給人帶來溫暖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