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學西漸中林語堂價值之“再批判”(2 / 2)

在翻譯道家經典和中國詩詞時,林語堂是意譯派。西方讀者是林語堂寫作道家係列小說和論著時的讀者定位。當時西方讀者對中國曆史文化的了解微乎其微,林語堂采用將意境情節化的方式去翻譯中國古文,有助於西方讀者更為深刻的理解道家經典,不至過於抽象艱深。林語堂還是個散文大家,他所有的作品,都具有明顯的“散文化”傾向,他將其閑適、性靈散文風格融入到敘事中,而英文口語化的特點又符合了他這種閑談式的寫作風格。

近代中國人在西方讀者眼中的形象是這樣的:“中國人漸漸被看成了一個龐大的饑餓的民族,數以百萬計的人瀕於死亡,悲慘、疾病、乞丐和瘦骨嶙峋的兒童……到處都是饑餓、不足溫飽、文盲、無知和迷信。”[2]與許多作家全力發掘生活和人性的“醜惡”不同,林語堂更喜愛探討美好的事物,在他看來,大自然生機勃勃,人性也時常閃耀著光輝。對於人生的困境,許多傑出的人物選擇“抗爭”——扼住命運的咽喉,林語堂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命運有時可以把握,但更多時候人是無能為力的,因此更智慧的做法是順應天命,以旁觀和幽默的方式待之。林語堂並不諱言中國人性格中軟弱、奸詐、消極的一麵,但同時也指出中國人性格中有樂天知命、寬容大量,充滿心靈智慧的一麵。他不但宣揚中國人生活的藝術,同時,他還批評美國人的“惡習”:講求效率、講求準時及希望事業成功。“美國人之所以不懂悠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他們做事的情趣太高,把工作看得高於生存,比生存來得緊要。”[3]林語堂讚揚悠閑的生活方式,他所推崇的慵懶態度不是社會的、世俗的,而是哲學意義上的人生智慧,包含著道家內斂隱藏的精神。

20世紀的文學和人生,麵臨著功利、世俗、忙碌、焦慮、苦悶的種種困境,人們好像坐在一輛無人駕駛的列車上,不知道將要駛向何方。他們無從體驗生活的豐足、美好、快樂和幸福。林語堂宣揚的道家思想,一方麵滿足了西方讀者對神秘中國的好奇心,另一方麵提倡了一種與工業時代相悖的生活方式,因此深受西方讀者的追捧。林語堂所提倡的道家思想,於21世紀、尤其與人類文化和文學的健康發展是有益的,而且是20世紀中國作家相對匱乏的,我們更應該重視,重新挖掘林語堂的新價值。

林語堂的道家思想是中國文化海外輸出的一個鮮明而生動的例子,為指導我們如何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保存和傳播提供了極高的參考價值。

注釋:

[1]、林語堂,《林語堂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頁

[2]、楊博華,《19世紀美國文學想象中的中國》,《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1期,第20頁

[3]、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第159頁

參考文獻:

1、陳平原.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

2、陳平原.林語堂評說七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

3、王兆勝.林語堂與中國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胡明貴.林語堂與《浮生六記》及老莊哲學的文化塑形.?福建論壇(社科教育).2008,8:38-42

5、施建偉.把握林語堂中西熔合觀的特殊性和階段性——從《林語堂在海外》談起.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1:69-73

6、吳中傑.《京華煙雲》和林語堂的道家思想.華文文學.1988,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