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圍城》中比喻的獨特之處
文學評論
作者:林海燕
摘 要:《圍城》精彩的語言藝術往往令人歎為觀止,形式多變的比喻、老辣精髓的諷刺和發人深省的幽默語言成就了小說文字的獨特之美,文章就《圍城》中多處比喻的特色做以研究,從幾個角度談出了《圍城》中比喻的獨特之處。
關鍵詞: 圍城;比喻;獨特
作者簡介:林海燕(1979-),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語言與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作為錢鍾書先生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曆來被稱為小說中的宋詞,素有“新儒林外史”之稱。這是一部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罷令人悵然所思的奇書。《圍城》中時起時伏,處處申說的都是理想的不斷升騰和一再破滅。許多人終身處於“圍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圍城”完全可以作為人類身處困境、屢遭挫折的象征。錢鍾書先生旁觀浮生,思慮沉潛,他通過精辟巧妙的語言藝術暢快淋漓地寫出了以方鴻漸為中心人物的留學生在生活、工作、戀愛婚姻方麵的矛盾糾葛中體現出來的猥瑣靈魂和灰暗人生現狀。除卻內容的深邃悠遠之外,《圍城》精彩的語言藝術往往令人歎為觀止,形式多變的比喻、老辣精髓的諷刺和發人深省的幽默語言成就了小說文字的獨特之美。
比喻作為普遍使用的修辭方法,在幾乎任何一部小說中都可見到。但是,將《圍城》稱作比喻之奇作正是由於它豐富獨特的想象力,琳琅滿目的語料,同時也兼具了離經叛道的怪念頭,角度新奇,多有創見。以下便從內容上來分析一下《圍城》中比喻的獨特之處。
1、用幽默風趣的故事作比
圍城中使用了許多眾所周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出自古今中外的典故,有的是民間傳誦。可謂生活大百科,由淺入深,有趣之極。
用典是《圍城》知識性突出的重要原因。作者在用典方麵信手拈來,與比喻的恰當結合也使得文章語言既不缺少活潑辛辣的味道又多了一份深厚悠遠的內涵,使讀者回味無窮。作者引用《聖經》中的故事:“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蓋起來。”在方鴻漸自我嘲諷時又用了柏拉圖和孔子為典:“撒謊欺騙有時並非不道德,柏拉圖《理想國》裏就說士兵對敵人,醫生對病人,官吏對民眾都應該哄騙。例如孔子,還假裝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對齊宣王也撒謊裝病。”以此來安慰自己買了假文憑騙自己的父親嶽父是孝子賢婿應有的承歡養誌。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自欺欺人宛若阿Q的影子。讓人對其想法頗感無奈。再如, “桌子就像《儒林外史》裏範進給屠夫打了個耳光的臉,刮得下半斤豬油”“人家小兒要易長育,每以賤命為小名,如犬羊狗馬之類,又知道司馬相如小字犬子,桓熙小字石頭,範曄小字磚兒,慕容奴小字惡奴,元叉小字夜叉。”另外,作品中還出現一些民間諺語,如“私情男女,偷著不如偷不著……”等等。
2、用創造性思維想象出來的意象作比
所謂意象,是指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荒誕性為其基本特征,達到人類審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中國古代中對於意象就已有深入的認識,《係辭》雲: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社卦以盡情偽,係辭焉以盡其言”。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借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在西方,康德的審美意象理論是核心,與中國古代的意象觀是相通的。象本身並非目的,立象是為了表達意。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或幾個所選定的具象,通過誇張變形等和客觀事物的概括、簡化甚至抽象化的表現,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是意象的功能。物象被意化的過程往往是一個比喻或象征化的過程,其結果是“意”和“象”結合為“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