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板的如意算盤是:一個地區撈上幾十萬,十個地區就是幾百萬,一百個地區就是幾千萬,如此,成為億元企業還不是一年半載的事嗎?
某私營企業的創始人賀老板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著手經銷保健養生茶,他的絕招便是“刮地皮”。在人們對保健養生品需求大增、對廣告信譽度尚無辨別能力的情況下,賀老板便仿照淩厲的軍事攻勢,在全國四麵出擊了。他的策略分三步:第一步,派一組人去一個中等城市,在當地媒體上打一通廣告,強調短期優惠、大派送,營造轟動氣氛。與此同時,產品便在主要攤點全麵上架。第二步,形象廣告上場,諸如路牌、氣球、條幅、現場谘詢等一起出籠,與消費者麵對麵,強力刺激其購買欲望。第三步,再在媒體打一輪廣告,以鞏固對消費者購買心理的占有,使之處於包圍之中,再掀促銷高潮。如此,一個“戰役”下來,3到5個月時間,在一個城市可完成銷售額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然後,轉移陣地,又向另一座中等城市“進軍”了。
這種一陣狂風似的“刮地皮”給當地消費者留下了對產品質量不信任和被騙的感覺,使他們對後來的同類產品及其他產品都懷有戒心。本來就發育不健全的市場被如此快宰一刀後,傷口久久難愈。賀老板們刮起的狂風,刮去了一座座城市的市場中僅有的一層油水,留下的傷痕卻足夠這座城市的消費者細細回味……
賀老板“大刮地皮”的實質就是人們常說的一種短期行為。從客觀上講,市場仍不規範,他“撈一把”,圖的是一時的實惠;從主觀來看,則是一種極端的自私行為。“隻要我活,哪管別人立即死。”涸澤而漁,隻為自己。
但市場規則是無情的。
賀老板在自以為撈夠了一把之後,開始撈第二把時,地皮刮不動了,風向逆轉,自己也被卷到了無人知道的角落裏去了。
按說,賀老板這個市場塑造的“活標本”已經夠典型了,足夠所有的老板作為前車之鑒,可仍有不少老板在重蹈覆轍!
對此,就引出了一個關於眼光的話題。我們常說某某人有雄才大略,與鼠目寸光和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不同。問題是,一個私營企業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眼光呢?一個稱職的裁縫的眼光在於量體裁衣,因人而異地設計服裝款式;一個優秀的醫生的眼光在於通過望聞問切,對症下藥、施治頑疾;一個真正的私營企業家的眼光自然在於不斷研究變化的市場,以求長期發展。
而進行市場的掠奪,歸根到底,是對自己的產品和企業前途的斷送!
沒有前途的產品,沒有前途的企業,自然與沒有前途的老板血肉相連,一損俱損了。
市場在哪裏呢?
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手握的那根如意金箍棒,上敢大鬧天宮無敵手,下可威震四方神妖,即使頭上戴了緊箍咒,也能降服無數妖魔鬼怪。如果說金箍棒是神界的市場的話,那就要看誰是真正的美猴王了。正像《西遊記》中描寫的那樣,不少妖魔竊得金箍棒後不會用,反而為之所累。
與此同理,撈一把隻有撈一把的眼光,第二次撈一把就不行了。市場的油水畢竟有限,不會遍地黃金讓人長期去撈。況且,你撈一把,他也撈一把,市場還會有什麼呢?
撈者隻管撈,結果市場這池水慢慢幹了,撈來的隻有失望。
有時“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會演變為過一段時間換一種打法。
這種打法,便是更換產品。不少私營企業的產品本可以做成長期適銷的名牌,老板卻不願意。因為,名牌就意味著質量和信譽保證,意味著對市場、對消費者負有長期的責任和義務,這與老板“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宗旨剛好相反。老板不願意有較多的付出和承諾,他們隻想在市場上輕鬆“撈油水”。等到一輪油水撈過之後,老板很清楚他給市場和消費者留下了什麼,但還想從中掏鈔票,怎麼辦呢?變!變換產品、變換包裝、變換廣告詞,隻要能抓住消費者求新的心態,老板的目的便達到了。
當然,這種變依然是短期行為!對老板也許仍可撈到些實惠,但給市場和消費者留下的依舊是傷害。
以“撈一把”為終極目標的老板,即使如願以償了,也難以實現“一輩子享福”的美夢。因為“撈一把”得來的“油水”,也引出了一個怎樣用的問題。資本運營比資本創造容易不了多少,這是不少隻想“撈一把”的私營企業老板所未想到的。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過去的土財主們早就遇到過的老難題。在古老的民間傳說中,就有關於財主如何密藏金銀財寶的故事。那時,土財主們一般在自家的院子裏深挖一口窖將“撈一把”得來的財寶密藏,以防盜賊搶劫。等到死之將至,彌留之際才對兒孫說出確切地點。
老財主的如意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為了兒孫長富貴,攢金銀財寶不失為明智之舉。因為在那戰亂不止、災禍連年的年代,紙幣是靠不住的,地上的房舍也有可能被毀,惟地下的金銀財寶可以保值。